文明中国·宁夏篇 | 办好“三件事”,走好共富路——吴忠市红寺堡区移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纪实-中国文明网

文明中国·宁夏篇 | 办好“三件事”,走好共富路——吴忠市红寺堡区移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发表时间:2024-11-20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塞上江南,秋高气爽;罗山脚下,硕果累累;黄河之畔,幸福洋溢。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广袤大地上,作为易地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昔日的荒漠戈壁之中。近年来,红寺堡区聚焦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大核心任务,实现了从一片荒芜到“塞上江南”的华丽蜕变。

  “沙漠变绿洲,沙丘起高楼”

  “搬迁之前,要走好几里地去排队取水,孩子上学天还没亮就要出门,看病都靠赤脚医生。”刘克瑞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向记者介绍,“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做梦都梦不到这样的好生活!”

村民刘克瑞家内景。马丽娟 摄

  刘克瑞家2012年刚搬到弘德村时,分到一套54平方米的砖瓦房,两居室。2017年,他又续建了两间新房。如今,他和老伴每天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儿子在周边工厂上班每月能挣7000元左右,儿媳在村党员教育基地当讲解员也有相对固定的收入,孙子孙女都在家门口不远处的学校上学。

  巨大的改变,在红寺堡区悄然发生。

  群众搬迁前,最困难的是饮水问题。1998年,黄河水经多级泵站逐级上扬近300米,最终流入红寺堡区的土地里。整座县城从无到有,平地而起,黄沙地上累计搬迁安置宁夏南部8个县区贫困人口共计23万人。

  “黄河水甜,共产党好。”成为红寺堡区人民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引来源头活水,注入勃勃生机。红寺堡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葡萄酒产业和新兴产业,成功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今年的葡萄又是大丰收。”在红寺堡区一家酒庄的车间里,弘德村村民张检和村民们正在对葡萄进行分拣,“我已经在这里干了好几年了,来参观酒庄和葡萄园的游客越来越多。”近年来,红寺堡区大力推动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葡萄酒企业和酒庄,形成了集种植、酿造、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如今,红寺堡区的葡萄酒已经远销国内外,成为宁夏的一张重要名片。

红寺堡区罗山脚下万亩酿酒葡萄基地。吴忠市文明办供图

  在红寺堡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里,一座座温室大棚错落有致,棚内绿意盎然,各种果蔬长势喜人。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模式,红寺堡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农产品品质也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稳得住、能致富,才能扎下根”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

  红寺堡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移民就业,确保搬迁群众能够在新家园中安居乐业。大力发展产业,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的就业能力。通过组织各类培训活动,红寺堡区帮助搬迁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村上的劳动力很多,周边的企业也很多,我们坚持支部引领、村级劳务服务公司带动、村民自主就业相结合,紧盯周边葡萄种植基地、工农业企业用工需求,及时帮助全村2927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移民之初已增长了9倍。”弘德村党支部书记任军说。

村民在就近的葡萄酒庄就业。马丽娟 摄

  红寺堡区还注重发挥就业创业的带动作用。通过鼓励和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进一步拓宽了搬迁群众的增收渠道。如今,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在红寺堡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和幸福。

  走进红寺堡区永新村,一排排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院子里的苹果树、枣树结满果实,探出墙外,着实诱人。村民买学平将自家的二层小院装修之后,办起了农家乐。他告诉记者,他的“移民客栈”已经营业一年多了,每周都有游客光顾,再加上自己开的小超市,一年下来收入能有十几万。“村民们勤劳肯干,日子过得也越来越红火。”永新村第一书记丁伏金说。如今,永新村已经从贫困村转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在红寺堡区朝阳小学,9台电子琴边围坐着近20多名学生,为孩子们上课的是家在20公里外的赵军老师。赵军说:“我利用休息时间,以志愿者身份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不用交一分钱,当地宣传和教育部门给我们一定交通补贴。”

  一边是移民群众文化生活跟不上,一边又是农村文化器材闲置,症结是农村文化人才不足。近年来,红寺堡区整合农村零散资源,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实施点,组织志愿者利用周末、寒暑假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文化艺术教学服务。目前,已累计开设教学班12个,精心的课程设计和暖心的陪伴守护,让文明实践站和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家长放心、孩子舒心的成长乐园。

红寺堡区朝阳小学的学生正在上钢琴课。马丽娟 摄

  在和美乡村建设的进程中,红寺堡区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实施“五子”整治工程,从“门头子、线头子、树坑子、路牌子、井盖子”问题改起,健全居民文明公约、卫生管理制度,引导移民群众自觉追求和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擦亮文明乡村底色。

  如今,每个村都有乡村大舞台、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以及文化器材、健身设施等。通过每年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等活动,乡风民俗彻底改变。

  黄河清,罗山翠。如今的红寺堡区,产业兴旺、生活幸福、环境优美。乡亲们牢记嘱托,靠双手在奋斗中创造出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未来,继续带着昂扬的精气神,乡亲们必将拼搏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采访报道组:郭雯 马雅琴)

【责任编辑: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