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依塔依•哈木扎:马鞍制作非遗“老手艺”焕发新活力-中国文明网

哈依塔依•哈木扎:马鞍制作非遗“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发表时间:2024-11-21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右手扶着马鞍一端,左手拿住锉刀在马鞍中间不断打磨,木屑随之纷纷掉落……近日,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西湖街道东南沟村非遗传承工作室里,长长的桌上摆满了铁器、电钻等工具,48岁的哈依塔依•哈木扎在神情专注地制作马鞍。经过精雕细琢,一副美观且实用的马鞍在他的手中逐渐成形。

哈依塔依•哈木扎在制作马鞍。贾春霞 摄

  认真做好每一副马鞍

  “一副‘好鞍’,不仅要好看,更要结实好用。”哈依塔依是马具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从12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马鞍,认真做好每一副马鞍是他从父辈们那里秉承的信念。

  随着时代变迁,日常骑马、使用马具的人越来越少,马鞍不再是必需品,虽然有这门手艺,但哈依塔依很少有用武之地。近几年,随着马产业和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对马具的需求日益增长,去年开始,哈依塔依便重操旧业,以制作马具为生。

  制作马鞍是细活儿

  “马鞍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工艺组成,马鞍一般选用杨木或果木,把它放在盐水锅里煮,这样木头就不易有裂缝,将原木做成马鞍的形状,固定到模具上拼接而成,用锉刀打磨光滑,再进行装饰。”哈依塔依说,制作马鞍是细活儿,需要材料多,工艺复杂,做一个舒适、合体、耐用的马鞍,要同时具备铁匠、木匠、裁缝等多种技艺。

哈依塔依•哈木扎使用不同工具进行制作。贾春霞 摄

  对门的一间房是展示室,摆放着哈依塔依自己制作的和收集来的各种马具,中间架子上摆放着大小不一的马鞍,四周墙上悬挂着马鞭、马绊、马缰绳等。“不同的人使用的马鞍不一样,老人用的马鞍更牢固,小孩所用的马鞍弧度较深,年轻女性用的马鞍镶着银边。除了马鞍,配套的马鞍带、马肚带、马镫、马嚼也都有很多讲究。”说起马鞍,哈依塔依滔滔不绝。

  2020年,“哈萨克族马鞍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依塔依申报为这个项目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马鞍制作重在选料,哈依塔依所用的木料、牛皮、都是他亲手挑选。“材料只有自己拿在手上,用眼睛看,才能感受到柔韧度和硬度适不适合制作马鞍。”

哈依塔依•哈木扎在向人们介绍不同马鞍的特点。贾春霞 摄

  让传统手工技艺代代相传

  虽然一副马鞍售价为1500元左右,利润丰富,但由于80%以上是纯手工制作,比较费时费力。制作马鞍时,哈依塔依不但要了解马的基本情况,还要观察骑马人的身高、体重,这样做出的马鞍让骑行者更舒适。依靠精湛的手艺,他赢得了众多骑马爱好者的青睐,周边居民需要马具,都会找他订购。订单多了,哈依塔依忙不过来,就让村里的老手艺人承担马鞭等配套工具的制作,截至目前,他已经带动了村里5名手艺人增收。

  “我们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保护传承工作资金,为马具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并成立遗产保护小组,打造传承工作室和展示厅,让哈依塔依做一个示范引领作用,把村里的手艺人和创业者带动起来,为今后村民创业增收和集体的产业增收引路。”东南沟村党支部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说。

  在非遗保护与创新的道路上,不仅要保存古老的技艺,更要让这些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活力,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哈依塔依说,他打算把这一门技艺传承给年轻人,让传统手工技艺代代相传,再根据市场需求,将马鞍、马鞭等马具制作成小巧精美的文创产品,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采访报道组:王小伟 贾春霞;视频制作:张万德 马晋轩)

【责任编辑:王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