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江西篇|景德镇乐平县:非遗赣剧焕发文明新活力
一曲赣剧唱响千年传统,一方戏台承载文化根脉。近日,大型赣剧《李迩王》在瓷博会期间惊艳亮相,赢得了国内外嘉宾的广泛赞誉。演员胡海东荣获“新时代中国戏剧(净行)中青年英才”称号,洪岩水上戏台以其独特的榫卯结构,创下“世界最大水上榫卯戏台”的纪录……这些都彰显了乐平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赣剧)之乡”与“中国古戏台之乡”的文化底蕴。
在“爱景德镇”的文明实践行动中,乐平将赣剧与古戏台结合,用全新的方式讲述景德镇的故事,不仅收获了诸多荣誉,更满足了人民对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大型赣剧《李迩王》演出剧照。(乐平市文明办供图)
传承与创新并重 擦亮“非遗”名片
“Surprise!在景德镇看到了用当地戏剧表演的莎士比亚剧作,演得非常棒!”一位英国女士在观看后由衷赞叹。这正是乐平在传承中创新,利用赣剧文化加强国际交流的成果,也是讲好“爱景德镇”故事的一次成功探索。
赣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乐平深厚的文化根基。乐平也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当代赣剧主要发源地之一。目前,乐平境内保存了众多风格独特的古戏台458座,是全国古戏台保存最多最为完好的县(市),被誉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基于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乐平近年来大力推动赣剧和古戏台文化的保护传承,提出重点打造“赣剧、古戏台、南窑”三张文化名片,将其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
为实现赣剧的复兴,乐平围绕“抢救一批濒危剧目、整理一批赣剧文献、推出一批赣剧精品、培养一批赣剧专才、认定一批传承基地、开展一批惠民活动”这“六个一”目标,加大在艺术传承、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不仅复排了多部经典剧目,还创排了新剧《瓷心》,并推进赣剧进校园、进乡村。同时,建设了赣剧主题广场和古戏台博物馆,普及赣剧文化,更将赣剧元素与现代音乐结合,编排了赣剧韵律操在中小学推广。
加强国际交流 展示“非遗”魅力
乐平还积极推进赣剧和古戏台文化的国际交流。通过举办“乐平古戏台文化传承人与学者对话”等活动,让国内外友人近距离感受赣剧的魅力。在北京中国非遗馆内,更有一座乐平捐建的古戏台,展示以“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而著称的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的精湛。2014年,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目前仍有3万多名工匠专注这一技艺。
古戏台营造技艺。(乐平市文明办供图)
2023年6月,古戏台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齐海林应邀参加在泰国举行的文化交流活动,被授予多项荣誉,进一步提升了乐平作为“赣剧之乡”和“古戏台之乡”的知名度。
深度融合发展 焕发“非遗”活力
乐平市充分利用赣剧和古戏台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整合古戏台资源,依托洪岩“世界最大水上榫卯戏台”、镇桥国宝级浒崦名分堂双面戏楼、建筑年代最早的涌山昭穆堂以及车溪敦本堂、坑口横路万年台等特色景点,打造古戏台文化旅游线路,吸引国内外游客。
古戏台大讲堂。(乐平市文明办供图)
同时,依托古戏台开展“古戏台讲堂”理论宣讲活动,打通了理论进基层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传播文明的新平台。
洪岩水上戏台。(乐平市文明办供图)
“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开展赣剧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等多种服务活动,每年乡村惠民演出400多场,定期培训戏迷,延伸志愿者队伍。每年春节、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庆日,我们都会开展专场演出,每场线上线下观众超过40万。”“乐赣轻骑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程慧对记者表示。依托专业赣剧团队组建“乐赣轻骑兵”文艺志愿服务队,开展惠民演出活动。志愿服务队还将赣剧带入校园,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兴趣班,一批赣剧课本剧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此外,以“台上讲身边事、台下解百姓忧、台外树文明风”为主题,结合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依托古戏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古戏台讲堂”理论宣讲活动,打通了理论进基层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传播文明的新平台。(“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新华网 于珊 乐平市融媒体中心 周建红 江西文明网 汪增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