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巴蜀大地,见证文明中国——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侧记-中国文明网

德耀巴蜀大地,见证文明中国——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侧记

发表时间:2024-12-16 来源:新华网
字体:
打印:

  巴蜀文化悠久绵长,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文化孕育文明,文明重塑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四川省坚持厚植文明沃土,践行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宗旨,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丰润道德滋养。

  传承红色精神 培育文明新风

  千里巴山逶迤绵延,群峰巍峨,重峦叠嶂。这里不仅有绿水青山、白云蓝天,而且有多姿的、永不褪色的红。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经陕南翻越大巴山进入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巴中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众多革命故事和伟大红军精神。

  巴中境内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最大、最早的红军烈士陵园,里面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烈士陵园是历史的见证,它记载着红军烈士曾经英勇奋战的光辉历史。“大家好,我叫王建刚,是住在这儿附近的一位老百姓……我为什么几十年在陵园里守护呢?这要从我的父亲说起……”“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刚走进烈士陵园,就看到72岁的王建刚老人向前来瞻仰红军墓的群众讲述他们一家与红军的故事。

  “我的父亲王成现1932年加入红军,先是在后勤部,后来调入通讯班。”王建刚说,父亲因外出为红军送信,没能跟上离开的大部队,便决定留下来为牺牲的战友守墓。1994年,王成现去世。此后,王建刚便成了接力守墓的人。如今,王建刚年事已高,他便将守墓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小儿子王均培,并叮嘱他一定要尽心尽责。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影响一座城。王建刚一家三代人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红军烈士陵园,更是进行着一场革命文化的精神接力。当地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习俗,大家在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都会要到红军墓前祭拜。这是因为,当年23万人的通江就有近5万人参加红军,红军是他们血脉相连的亲人。历史在承续中前进,老区人民永不忘记那段光辉的岁月,用行动默默守护着那一抹鲜红。

  革命文化是文明培育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源泉。如何让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

  “我们是红军小学,把革命文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元素,以身边的小事为例子,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爱国不一定非要战场上轰轰烈烈,但一定要时刻有满腔热情。”“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后,学校负责同志向记者们介绍红军小学传承好革命文化的情况。

  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前身是“列宁小学”,于1932年10月红军入川时所建。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革命教育融入课程、融入环境、融入活动、融入实践,扎实开展革命教育,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向英烈献一枝菊花”“为墓碑描一次红”“聆听守陵人讲一次微课”等缅怀活动。

  革命文化资源是赓续红色血脉、补足精神之钙的营养剂。红军小学利用革命文化资源,用各种生动的线下课程厚植学生爱国情怀,传承革命薪火,让每个孩子保持“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下学校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和担当。

  ……

  近年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在183个县级行政区以及12个经开区(功能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95个,在所有乡镇(街道)建立实践所3100个,在所有行政村(社区)建立实践站34394个。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基地为载体,大力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巴蜀大地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文明力量。

  引领向上向善 扩展文明实践“服务圈”

  绵阳市江油市川矿社区居民在广场上进行文娱活动。绵阳市文明办供图

  文明贵在养成,文明重在实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引领向上向善,扩展文明实践的服务站。

  江油是四川地区“三线建设”时布局企业最多的县级市,随着国企改革,承接了大量国企转制的老小区。三合镇的川矿社区就是其中的代表,80%以上的居民为企业退休职工和家属,其中老龄人口占比达33%,属于典型的人口老龄化社区。

  “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自己吃得也少,买菜做饭成为一件烦心事。”江油市三合镇川矿社区居民刘婆婆的话道出了很多社区老人的烦心事。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不只是刘婆婆,很多空巢、高龄、失能和失智老人都有“吃饭难”的难题。

  针对老人们的就餐需求,川矿社区积极回应,主动靠前服务,协调社区老年活动中心闲置场地,争取上级部门资金进行硬件装修,打造爱心食堂,招聘厨师及杂工,每天采购新鲜食材,自主烹饪,供应餐食。在价格上,食堂坚持走大众化亲民之路,只要花上十多块,就能吃上一顿一荤两素,或两荤两素的套餐。而针对70岁以上老人,计生特扶人员、残障人员、低保人员、可凭相关证件在食堂还能享受优惠折扣。同时,食堂承担了送餐功能,每天风雨无阻地为生活不能自理、孤寡、独居、空巢等老年人提供配餐送餐服务。

  “小食堂”托起“大民生”,类似的温情,每天都在这片土地上发生。

  “嬢孃,站在路口不安全,我带你到‘零工爱心驿站’里面登记信息找工作。”“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刚来到国网绵阳市游仙供电公司,就看到这样温馨的一幕。

  据了解,每天清晨,游仙区六里村路口附近都会出现700多名零散工人聚集寻找工作。为引导工人有序候工,游仙区人社局联合多部门,在六里村零工集散地附近建立了绵阳市首个“零工爱心驿站”,帮助工友们有处候工、有序候工。

  在“零工爱心驿站”,国网绵阳市游仙供电公司的党员服务队成员除了日常的安全用电检查外,还发挥自身优势,为工友们提供电力知识培训等活动,增加他们的就业技能。“除了服务爱心驿站,我们的党员服务队还积极与社区、学校、企业等对接,广泛开展用电安全检查、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交通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国网绵阳市游仙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牟壮说。

  与游仙区治平路社区“结对”,入户安全用电检查,组织开展文明劝导、卫生扫除活动等80余小时;与游仙区石马镇东林小学“结对”,开展“暖冬行·爱传递”、雷锋月、留守儿童主题关爱活动,关怀帮扶留守儿童200余人次,国网绵阳市游仙供电公司把社区居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当家人的行动仿佛一束束微光,虽轻微但闪亮!

  ……

  文明实践走深走实,向上向善蔚然成风。近年来,四川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推动阵地用起来活起来,实施“理响巴蜀”“德耀巴蜀”“文润天府”“风新四川”“情暖万家”五大文明实践项目,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我是行动者”主题活动。组织先进模范、青年骨干、“百姓名嘴”等开展理论政策宣讲。这些举措有效提振了群众精气神,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打动人、说服人、影响人,让文明新风吹进每个人的心田。

  坚持为民惠民 文明创建擦亮幸福底色

  石椅羌寨。北川县文明办供图

  “欢迎朋友到羌乡,石椅羌寨最风光,姑娘为你敬美酒,小孩教你跳锅庄!”“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刚走进北川县曲山镇石椅羌寨的门口,就被当地的迎客方式所感染。隆隆礼炮三声响,献上“羌红”,喝杯咂酒,体验到羌族的最高礼遇,记者们被迎入石椅羌寨。

  藏于群山之间、被白云环抱的石椅羌寨,因村内一座天然双人石椅而得名,又称石椅村。村子占地面积不大,人口仅有104户352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孤悬在高山绝壁上的羌族小寨,近年来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广泛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实现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走出独具一格的“美丽经济”发展之路。

  “过去村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万元,今年有望突破8万元。”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村支书陈爱军向记者介绍说。据了解,石椅村的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1600亩,其中枇杷1200亩,桐子李400亩,年收入能达到600多万元。除此之外,村里还注册了“石椅子”全品类商标,参加“绵阳造”推介活动,将腊肉等农副产品销往全国。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绵阳,以石椅村为龙头激活全域乡村振兴的大棋正在上演。

  2023年以来,绵阳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坚持以石椅村片区示范建设为引领,塑造“连点成线、连线扩面、全域推进”的发展格局,形成“农旅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示范引领”的发展态势,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推动石椅村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和示范,带动石椅村片区实现年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的“四个一”目标,促进北川县加快建成全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推动绵阳市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不只是石椅村,共同富裕的场景在花城攀枝花同样精彩。

  庄上村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幅员面积15.74平方公里,共257户1132人,彝族群众占8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社区村。

  “有女不嫁庄上村、吃水都用瓢瓜分,这句话许多年前曾在我们格里坪镇广为流传。”村民钟继贵回忆起过去,感慨万千。原来20多年前,庄上村缺水严重,大片农作物只能靠下雨解决用水,严重影响农作物增产。针对这一情况,村里把解决老百姓用水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办!积极争取资金,通过引水上山、提水灌溉等措施,将江水引上来,一举解决了庄上村之前“靠天吃饭”的难题。

  “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参观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花卉基地,这是花卉大棚一角。吕翔 摄

  在解决完村民用水难题后,庄上村还在村民增收、推进共同富裕方面下功夫。通过盘活荒地、荒坡、荒滩,积极打造沿江花卉苗木基地。大力构建特色种植养殖、旅游观光等农旅产业新业态,完成苗木育种基地、拉罗箐河生态栖息地、拉罗箐河河道治理等项目。这还带来一个意外惊喜,项目运行后,村民们可以就近在家门口的工地上务工!

  “我们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力争突破100万元大关。”“以“土地流转+劳务扶持+入股分红”模式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3.3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庄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永安介绍说。

  看得见的环境正悄然发生变化,看不见的乡风也正浸润心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在庄上村,此类接地气的村规民约不仅挂在墙上,更深入到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村上这两年都在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不落地等一系列建设工程,我们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根本上的转变,乡村‘颜值’得到了持续提升。”庄上村村委会副主任高友忠说道。

  近年来,庄上村不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组织的作用,通过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张贴在公示栏、发送至微信群等方式进行宣传,鼓励红白喜事简办,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常态。

  ……

  今年以来,四川省改进创新文明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实施“蜀乡新风”计划,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探索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试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整合各类资源帮助农村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培育文明乡风。深化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开展移风易俗突出问题治理,整治高额彩礼等不良习俗,推进婚俗改革。如今的四川,城乡功能日益完备,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位位鲜活的实践人物、一幅幅生动的实践画面、一个个感人的实践故事……如今的巴蜀大地,城乡颜值不断提升、内涵日益丰富。展望未来,四川各地将继续厚植精神力量,深耕文明沃土,培树时代新风,推动全社会主旋律高扬、正能量充沛、精气神昂扬向上!(采访报道组:吕翔 郭晓婷 王泓凯 漆世平)

【责任编辑:王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