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四川篇 |梁春平:27年深情守护熊猫家园
“不论工作有多苦,有多累,有多枯燥无味,守住生态红线,守护一方生灵,守候人与自然和谐,就是最大的意义。”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以下简称“王朗保护区”)是全国建立最早的4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在陡峭山崖上吃着干硬的干粮,在四季更迭中记录自然变化……王朗保护区的巡护员梁春平在这里已经工作了27年之久。
近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四川省绵阳市,在这里见到了27年如一日坚守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一线的“中国好人”梁春平。头戴一顶白色棒球帽,身穿印有“国家公园”字样绿色工作服的他,看上去文质彬彬,但脸颊的“高原红”和双手的老茧,却向我们诉说着他与王朗保护区的故事。
1997年以来,梁春平坚守在野外监测岗位,平均每年要步行2000多公里山路巡护;他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成长为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专家;自2020年梁春平负责王朗秘境之眼红外相机监测项目以来,王朗野生动物画面多次在电视与网络平台播出,在向公众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生态保护事业中。
2023年11月,梁春平荣登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梁春平在巡护途中。
坚守初心 27年如一日巡护“秘境之地”
王朗保护区地处岷山山系腹心地带,始建于1965年。梁春平的父亲是王朗保护区的第一代巡护员,梁春平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去巡山,常年积雪的山峰、清澈见底的溪流、茂密的森林和难得一见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尤其是大熊猫,都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童年记忆里。受父亲影响,梁春平对王朗这片“秘境之地”也愈发好奇。1997年,年仅20岁的梁春平怀揣着对野生动植物、大自然的热爱,选择回到王朗,开始了在绿水青山间守护生物多样性的职业生涯。这一守,就是27年。
“开始以为就是进山看看小动物,当真正开始走进山里,才慢慢懂得这份工作的艰辛与困难。”作为一名巡护员,梁春平和队友需要对区域内二十多条相对固定的路线进行巡护,每年至少要走4次,每一次巡护都要在山里步行10个小时以上,每年平均要步行两千多公里的山路。
王朗保护区内平均海拔达3250米,在巡护途中,梁春平和队友常常背着十几斤重的行囊,步行不到几公里便汗流浃背。“越是流汗,大家越不敢停下,因为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只要一停下来汗水就会结冰,就会体验到什么叫‘冰火两重天’。”梁春平说,行走在崇山峻岭之间,他们不仅要面对高海拔以及天气突变的恶劣环境,还要时刻提防野兽的出现。
梁春平在巡护途中小憩。
2016年12月的一天,梁春平与几位队友上山为监测野生动物种群动态的红外相机更换储存卡和电池,在下山的路上,他们便“偶遇”了野生大熊猫。“我们正走在路上,突然左边竹林中传出‘哼哧哼哧’的呼吸声,一回头,一只鼻孔冒着热气的野生大熊猫朝着我们冲过来,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往前跑!往下冲!’,一口气跑出了30多米远,发现大熊猫没有继续追赶后,我们才放慢了脚步。”回想起当时的惊险画面,梁春平至今仍心有余悸。
以山为家,以林为伴,以野生动植物为邻……27年来,梁春平从未离开过野生动植物保护一线,他的身体因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患上了关节炎,脸颊因日晒风吹呈现出“高原红”,即便如此,他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初心却依旧坚定。采访中,梁春平向记者展示了一段他近期在巡护途中拍摄的视频,那岩羊在陡峭山崖间跳跃的画面让他和队友开心得像个孩子。“巡护工作本是枯燥的,但每一个新的发现都让我们感到惊喜。”梁春平说,保持初心、保持兴趣、保持热爱是他坚守多年的秘诀。
孜孜以求 成长为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专家
这些年来,梁春平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巡护结束回到巡护站,他总会花时间将当日的所见所闻记录在自己的工作日志里。
翻阅梁春平的工作日志,里面有不少关于两栖爬行动物的内容。梁春平介绍,为了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库,2006年,王朗保护区将两栖爬行动物纳入监测范围。当时,保护区内并没有这方面的专家,他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主动报名争取到前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进行系统学习的机会。
梁春平(右)和队友在山顶的雪豹监测点工作。
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的技术培训下,梁春平初步掌握了一些两栖爬行动物的知识。返回王朗保护区后,他连续18年主导实施两栖爬行动物监测,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成长为保护区小有名气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专家。“王朗保护区现有60多种野生兽类,两栖爬行动物的监测种类已经达到了8类。”提起自己的工作成绩,梁春平满是自豪。
梁春平在监测点查看红外相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梁春平的脚步踏遍了王朗保护区的沟沟坎坎。他和队友救助过受伤的大熊猫、奄奄一息的羚羊,但更多的时候,他们默默遵守着大自然的规则:“像那些耳朵被咬掉一块的、背上被抓伤一道口子的,我们一般不会插手,受伤特别严重的(野生动物)才会带下山救治。”
巡山监测、维护红外相机、救助野生动物……梁春平用脚步丈量青山,用深情守护着王朗的万物生灵。
绿色未来 继续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王朗保护区是一座巨大的“动植物宝库”,多年来,作为这座宝库的守护者,梁春平不仅坚持保护好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更特别关注这项工作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3年,王朗保护区被授予“第四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作为巡护员的梁春平也成为基地自然教育科普志愿者之一。“基地已开发出科学志愿者、国际研学班、探秘大熊猫和中小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等系列科研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科普自然教育产品、研学课程。”暑假期间,在结束巡护工作后,梁春平会给喜欢大自然的孩子们上自然教育实践活动课,组织孩子们开展动植物识别、观鸟、探秘大熊猫生存环境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引导学生在与自然亲密接触中认识自然、走进自然,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含义。“守护自然的‘接力棒’终将交到下一代手中。”梁春平表示,他将和青少年一起,共同守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
能够在喜爱的巡护岗位上坚守27年,梁春平最想感谢的还是他的家人。“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却常年值守在保护区,家里都靠媳妇操持着,我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与陪伴。母亲脑梗生活难以自理,我却也无法亲力亲为地照顾她……”梁春平哽咽着说,正是家人的支持与理解,他才能更专注于工作。令他欣慰的是,女儿在他的耳濡目染中渐渐对自然有了兴趣,大学报了园艺专业,如今毕业了也在从事与自然资源保护相关的工作,他也算有了“传承”。
从1997年到2024年,27年间,梁春平默默守护着王朗保护区,他守护的不仅仅是野生动植物,更是我们的绿色未来。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梁春平说:“我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在保护区一线,守护好这片山,守护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守护好一方生灵。”(采访报道组:司留军 王泓凯 漆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