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江西篇|“中国好人”孙立新:匠心制瓷40载 延续千年陶瓷文化
在景德镇这座历史悠久的瓷都,陶瓷不仅是城市的骄傲象征,更承载着无数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孙立新,便是这众多陶瓷匠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以实际行动践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将制瓷艺术视为生命般热爱。从少年时期起,孙立新便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四十余载的坚守与传承,让他对这门古老技艺有了深刻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让我们一同走进孙立新的世界,感受他对陶瓷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领略那份源自心底的深沉热爱与坚守。
孙立新从坯架子上取坯,开始新的一天工作。(景德镇市珠山区文明办供图)
立志学艺 厚植工匠精神
孙立新从十三岁那年起,便跟随父亲孙同鑫先生,踏入了家族世代相传的制瓷技艺大门,成为这门艺术的第四代传人。
在成长的岁月里,孙立新常常依偎在奶奶身旁,聆听那些关于曾祖父、祖父以及父亲学艺励志的动人故事。同时,“孙公窑”历代传承人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也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在随父学艺的三年时光里,孙立新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奋与敬业。每天,他都会提前一个半小时到达工厂,默默无闻地为试验组的师傅们打理着一切:抹桌子、打扫卫生、生火烧茶。凭借着这份执着与努力,孙立新在技艺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顺利通过了铁线描和釉下分水技艺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出师。
复兴古技 勇担时代责任
采访中孙立新告诉记者,1996年到1998年期间,他作为景德镇技艺人的代表,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律和勤奋,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着景德镇瓷艺人的形象。这段宝贵的工作经历不仅让他对陶瓷生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还培养了他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1998年10月,孙立新带着满腔热忱回到了家乡。在政府政策的激励下,他与父亲共同决定重振祖传的瓷器作坊。为了纪念曾祖父的创业精神,他们将作坊命名为“孙公窑艺”。孙立新希望通过艺术的理念,重拾祖辈传承的技艺荣光,用精湛的瓷器作品回馈社会。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孙立新不断尝试新的陶瓷风格。1998年,他与父亲携手复兴了孙公窑陶瓷研究所,并注册了相关商标。2001年至2003年间,现代陶艺制品风靡一时,孙立新也积极投身其中,几乎每天起早贪黑地钻研。凭借着从小在作坊里积累的经验和多项陶瓷技艺的傍身,他每年都能推出两百余件新品。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孙公窑成为了景德镇现代陶艺走向市场的先驱,备受瞩目。
2003年,在父亲的建议下,孙公窑艺回归复古路线,孙立新也重新拾起自己的专长——青花瓷的设计与绘画。2009年,他创作的釉下五彩薄胎瓷灯《江南春晓》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另有《清明上河图》等作品作为百年陶瓷世家的传承之作,入选中俄文化年“白色的金子”展览。
孙立新与洋景漂共同创作青花瓷盘。(景德镇市珠山区文明办供图)
技艺传承 用心培育新人
转眼间,孙立新已从事陶瓷专业四十余载。作为百年陶瓷世家的传承人,带徒传艺关系着孙公窑艺的未来发展。为了鼓励学生们好好学手艺,孙立新一直免费收徒,并经常赠送书籍给学生们。至今,孙立新已有六十余名学生走向社会。孙立新说,虽然不知道孙公窑品牌能传承多久,但这份技艺一定要传承下去,多带徒弟才对得起“传承”两个字,能让学生们用手艺服务于社会,就是孙公窑的良好延续。
在不断探索艺术道路的同时,孙立新更是将对瓷都青少年的艺术美育视为己任,他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参加社会公益讲座,送文化进大学、进社区。
孙立新教导学生手绘底稿。(景德镇市珠山区文明办供图)
在首届景德镇国际陶艺双年展非遗技艺进校园活动中,他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学生表演了精彩的陶瓷节目,耐心讲解陶瓷技艺,获得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每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他都会参与公益宣传表演,“把优秀的陶瓷传统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是他坚守的使命。(“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新华网 于珊 江西文明网 汪增泽 珠山区文明办 杨睿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