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这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方法路径。进入新时代以来,各文艺院团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各项重要论述,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宣传工作也同步进入新的阶段,面对新的挑战。文艺宣传工作除了要助力艺术产品推广和影响力扩大,还必须坚定一个共同的原则和指导思路——守正创新。
一、文艺宣传工作为什么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基所系、活力所在。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要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与文艺宣传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价值观的传播体现在艺术作品文本创作、艺术呈现、传播推广等每一个环节里。在艺术创作与传播的每一个步骤中,都有可能渗透进一些不良的价值导向或者不正的价值倾向。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思想导向、风格把握、内涵延展等领域里,拿出定力和甄别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谨守中华民族文脉传承,坚持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同时加以创造性实践。在坚持中守正,在发展中创新,因应时代变局,解决时代问题。
二、文艺宣传工作为谁守正创新
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始终是社会主义文艺宣传工作确定无疑的服务主体。但这个主体本身也不是固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而动态调整的,具有着时代性和转换性:
1.服务主体的转化
随着时代更迭,文艺宣传工作所针对的主体也随之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文艺宣传工作主要针对工人阶级、劳苦大众和进步青年,很多艺术形式都作为革命思想和启蒙意识的宣传工具;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双百”方针的确立,很多艺术形式完成了从旧时代谋生手段到社会主义文艺形态的自我蜕变;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想涌入、碰撞、发酵,使文艺工作更加着重文化含量、思想探索与水平提升,知识分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新时代以来,文艺宣传工作进入全民文化消费时代。城市化、乡土化、多元化、年轻化……文艺宣传工作遍及各个领域。这是我们面临的时代任务。
2.时代意识也在转化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水平、欣赏水平的提升,人民对于同一件文艺作品会产生不同的解读与呈现。比如话剧《雷雨》,解放前,演出者注重解读和宣传的是旧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新中国成立之初,观演双方都关注作品中的“红线”;改革开放后,解读的重点更倾向于对人性自身的关注。这种变化体现了审美多元化的成果和文化进步。这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特点。
3.内容载体的转化
时代发展使文艺作品的体裁不断创新,形式日益多样,特别是当下,作品数字化和传播数字化更是为文艺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平台。互联网、移动终端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分享、评论文艺作品,短视频平台、在线直播等新型数字化平台成为重要传播渠道,甚至成为部分文艺形式的呈现平台。这是我们面对的工作现状。
因此,文艺作品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永远是动态变化的守正创新;守正创新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守时代之正,创时代之新。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善于运用各种新手段和新模式,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文艺作品的发展与传播,更广泛更有效地触达受众,形成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播格局。
三、文艺宣传工作如何守正创新
党领导文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历史。守正、创新,二者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坚持文艺宣传工作中守正创新的原则,需要把握好人民性、经典性与创新性。
1.坚守人民立场的创作导向
人民性是文艺宣传工作守正创新要守住的核心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是文艺之母。”并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时刻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用高质量的文艺成果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兼顾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是社会主义文艺宣传工作应有的原则。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文艺宣传过程中,要合理倡导、适度表达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不能忽视和否定,也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应该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避免使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
2.坚定经典品质的内容基调
经典性是守正创新的重要抓手。这个经典性一方面指的是传承经典,传承文化基因的同时建设新时代艺术高峰;另一方面指的是展现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经典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标识,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要通过经典作为载体传承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是人们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石,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让全人类的优质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传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在题材择取方面注重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通过文艺创作,塑造更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用文艺的形式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3.坚持创新推动的方式方法
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数字化加持与新技术推动,使得传播形态日益多样化、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文艺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数字化手段可以让我们对原有资源进行创新性完善,保持传统文艺风格和内涵不散失;有效利用数字化,可以使文艺宣传工作更加生动化、多样化,以适应当今社会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观念;数据分析和挖掘,可以帮助文艺宣传工作者更深入了解受众兴趣、需求和行为习惯,从而更加精准地吸引目标受众,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宣传策略,提高宣传效果。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文艺宣传工作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变革,且被赋予了更强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全新模式打造出更加现代和有吸引力作品形态,拓展创新空间,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优化用户体验,更好地达到宣传效果,甚至部分取代人工在艺术场景中实现应用。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能够拿出更先进的创新意识加以应对,拓展创新空间、找寻更多发展机遇。
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守正才能正道前行,创新才能永葆活力。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推进文艺工作及其宣传工作高质量发展,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孙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