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出版企业要转变观念,将角色定位从产品生产商转型为知识服务商,这也是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与现实选择。出版知识服务转型即要回归本源,重现出版的知识价值,打破出版的载体限制,强化出版的服务属性,弱化出版的产品属性。
中国出版业既是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领域,也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板块,是新时代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和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使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带动全球进入产业数智化时代,出版业也必须经历数字化、智能化的历史洗礼,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孕育了新的机遇和未来。
围绕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等重要部署,如何提升行业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水平,走出中国特色的出版强国之路值得探讨。
以政策为引领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出版业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和支撑性行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应当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立足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未来我国出版业政策理应兼顾系统化、整体性及多层次的结构布局。2022年,中央宣传部印发了《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创新驱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出版业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在上述理念、政策体系的引领下,唯有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才能更好地以科技赋能出版业,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政府应更好地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从资金、人才、配套设施等方面支持出版业技术革新,积极扶植国家出版科技创新基地,推动国家出版数字化战略的落地实施。
以转型为方向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从出版功能来看,出版的本质是服务,服务能力强不强,是衡量出版强不强的根本。出版工作就是通过对知识的发掘萃取,整理加工,为人们提供信息、知识、文献、教育、娱乐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理论上,出版的本质是知识服务,出版的核心价值是个人知识社会化、无序知识有序化。出版业要逐步摆脱传统制造业逻辑,向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转型。
当下,数字出版新业态层出不穷,数字出版新产品和出版服务新模式大量涌现,数字化阅读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出版服务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读者提供更高质量的知识与信息服务成为出版企业的共同追求。因此,出版企业要转变观念,将角色定位从产品生产商转型为知识服务商,这也是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与现实选择。出版知识服务转型即要回归本源,重现出版的知识价值,打破出版的载体限制,强化出版的服务属性,弱化出版的产品属性。
重构价值链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出版各生产业态带来很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不断调整产业链和重构价值链才能更加适应发展需要。应当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新产品、新模式、新服务的创新推广,破除线上与线下、内容与渠道的壁垒,出版业应转型升级为集创作者、编辑者、出版者、运营商、服务商、版权商和消费者于一体的现代知识生产、流通和使用的复合大系统大平台。出版企业对传统出版业的生产模式、组织形态、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进行平台化改造,建立以平台为基础和主导的出版融合发展模式,通过互联网将参与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吸引更多互补品提供商,丰富平台资源,又可以利用外部力量增强内部能力,壮大平台规模,增强平台竞争力。在智能选题策划环节,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潜在读者及其感兴趣的知识和话题。在内容智能审核环节,可以依托自然语言处理、跨模态的音视频识别等技术,实现内容文本、图片和视频的智能审核。在内容管理环节,可以利用多模态智能检索技术,实现文本、图片、音视频的智能检索服务,依托知识图谱技术构建知识体系。在内容智能分发环节,可以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用户画像和用户行为,实现内容个性化分发。在智能营销环节,可以通过分析用户需求,根据自身所能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情况,运用算法、模型将用户需求和资源服务进行匹配,实现精准营销。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出版业的发展绝不能脱离全球化背景闭门造车,应积极顺应国际出版新形势和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加快向以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输和数字化运营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型出版产业转变。应大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知识和发展经验,利用数字平台促进相互的文化传播,增强走出去实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立足于提升国际传播力进行核心战略制定、关键技术研究和主导产品的开发,研究新技术赋能下出版业走出去的创新机制和创新模式,激发出版企业的创意、创新、创造力,促进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促进战略与创意、策划与设计、研发与生产、营销与服务的有效整合,打造符合海外用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多级联动的传播矩阵。
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出版业虽已经出现了各种能够替代人工操作的智能化技术,但是出版业有其独特的人文属性,依然需要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情感判断能力、专业素养的编辑人员,并且需要依照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对作品进行最终编辑,以使作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创作性,出版业数智化时代对复合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从行业内部来看,各出版企业对数字出版相关专业人才引进的制度支撑不足,人才发展体系不完善,制约了对高端人才的吸纳能力;相应激励机制不健全,未能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导致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从学科发展来看,现有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尚不能保障对出版业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有力供给,理论学习与业务实践仍存在脱节。应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数字内容人才、运营管理人才、技术研发运维人才,打造具有全媒体思维、适应数字出版环境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队伍,促进专业知识传承与创新体系发展。应鼓励出版企业、高校等开展合作,组织专业性强的策划、编辑、运营等技能培训,提升出版融合人才专业能力水平。
加大新兴出版形态保护力度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版权意识,在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应加强对新兴出版形态的保护。严格落实《著作权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网络安全法规,通过完善数字版权法律法规、建立合理的数字版权交易制度、完善数字版权授权模式、发展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以及建立第三方监管体系等措施,构筑我国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壁垒。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有力遏制侵权盗版行为对出版融合发展的不利影响。
出版的本质是传递知识、传播信息、传承文明,用人类创造的知识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版业在新的发展机遇下,应当促进理念、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合理互补和共享,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动能。只有坚持数智赋能才能以更大的动力促进知识和智力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经济资源,推动我国出版业走向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作者:韩曙明 全国宣传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