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主办的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中,15名优秀青年演员从参加展演的48个剧目59名领衔主演中脱颖而出,被授予“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荣誉。在展演结束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他们以学习夯实基础、以演出积累经验、以传承推动发展。
孜孜不倦,在学习中沉淀
对山西省大同市北路梆子和耍孩剧种保护传习中心优秀青年演员董晓云来说,这半年多时间收获颇丰。“获奖之后,我有幸入选第41期永定河非遗高研班,在北京学习半个月。其间,通过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折扇身段组合、在北方昆曲剧院学习昆曲《思凡》,我更加注重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艺术审美修养。”董晓云说。
半年里,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孙自山学习了《小宴》《浩气春秋》《三打白骨精》等多个剧目。他说,在排练《三打白骨精》时,经过一番琢磨与调整,在几十场演出后,慢慢感觉到自己的戏路拓宽了。“之后演《扈家庄》中的林冲、《浩气春秋》中的于禁,我更自信了。原本我是文武生,现在又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行当——文武老生。”
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优秀青年演员史志红这半年来又对当时参加展演的湖北越调《伐子都》进行了精细化、重点式训练。“其间,我得到了京剧表演艺术家程和平先生的悉心教导。”史志红介绍,他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从两张桌子顶上“云里翻”。
今年5月,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优秀青年演员郝士超在广州参加了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比,凭借《郝士超折子戏专场》票数排名第一的好成绩成功“摘梅”。“我想这是我半年来学习、成长的有力证明。”郝士超说。
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优秀青年演员王浩爽目前除了演员身份,还兼任团里日常排练和舞台监督的岗位,“这对我而言是一种学习与锻炼。”王浩爽表示,以前作为演员只需演好自己的角色,现在则需要对舞台演出有更全面的了解,视角的转变也让他在角色塑造上产生了新的感悟,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艺术水平。
倾情投入,在演出中成长
今年,山西省临汾市小梅花蒲剧艺术培训中心优秀青年演员梁静迎来了她的演出“高峰期”:“盛世梨园——2023年新春三晋戏曲演唱会”、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2023第二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这半年多来我一直奔赴在演出的路上,每一场我都倾情投入,在演出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梁静说。
“春节期间,我们送戏下乡到陕西宝鸡,连续演出十几场;5月,我们赴甘肃天水甘谷县大象山参加文化旅游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优秀青年演员唐喜良这半年来演出的剧目以传统戏为主,如《杀庙》《放饭》《赵氏孤儿》等。他说:“我在排新戏和演出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得到了快速成长,站在舞台上也更容易找到感觉。”
今年上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优秀青年演员王培出演了桂剧《打棍出箱》10余场。20岁的他意气风发,用努力和实力诠释着“后生可畏”。对于《打棍出箱》这出在别人看来“危险系数高、必要时才演”的戏,王培没有退缩。“这出戏是我的代表作,应多实践、多打磨。要想在艺术道路上有收获,背后就要付出无数汗水。”王培说。
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唐晓凤上半年参与排演了原创现代戏《风雪长白山》,在剧中饰演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角色。唐晓凤介绍,吉剧的表演特点是“有行当、不为行当所限,从人物出发”,所以演员不能只擅演一种类型的角色。“排练这部戏不仅提升了我表演方面的能力,也有助于我对塑造人物的理解和新戏路的尝试。”
最近两个多月,广东粤剧院优秀青年演员苏临轩排演了新古典粤剧《倩女幽魂·爱》和粤剧《双枪陆文龙》。“这一新一老两部戏让我对戏曲传承有了进一步认识,也推动了我的个人成长。为了演好角色,我不断请教老师、努力练功,在身法上有了很大进步。”苏临轩说。
守正创新,在传承中发展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戏曲人才的传承。作为锡剧“彬彬腔”第三代嫡传,无锡市锡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优秀青年演员王子瑜深知戏曲表演的传承和创新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在一辈辈人的长年累月、孜孜不倦中磨砺而成。“我会继续坚守艺术理想、刻苦钻研、博采众长,继承发扬流派特色,在艺术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锡剧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光和热。”王子瑜说。
去年,上海淮剧团优秀青年演员邢娜凭借淮剧《琵琶寿》被授予“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荣誉。“淮剧《琵琶寿》是我师父筱文艳的代表作之一,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将老师的其他作品如《女审》《蓝桥会》等一部部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淮剧、了解筱派艺术。”邢娜说。
作为越调“申派”艺术传人和中国首届越调本科毕业生,河南省越调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优秀青年演员胡红波表示,认真学习和研究越调艺术、传承发扬越调艺术,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未来我依旧会潜心研究与训练,努力完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使命,排练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推动新时代越调艺术的发展。”
福建省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优秀青年演员李伟强所在的剧团与泉州的四五所学校合作开展了“戏曲进校园”项目。半年来,李伟强更加用心地投入到教学传承中,他教学生们表演的高甲戏《连升三级·求亲》曾在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荣获“小梅花集体节目”荣誉称号。“通过教学,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好苗子,希望他们将来能成长为壮大戏曲人才队伍的新生力量。”李伟强说。
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朱麟飞关注到沪剧现在面临观众老龄化、稀缺化的现象后,在做好剧院的本职工作外,利用业余时间在网络媒体平台上直播、拍短视频宣传沪剧。“我也不断送戏进街道社区、群众艺术馆、剧场等,希望将优秀传统文化输送到千家万户,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艺传播好沪剧这张上海文化名片。”朱麟飞说。(记者 彭澳丽 李欣然 王添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