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磊:让更多的人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中国文明网
梁海磊:让更多的人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
发表时间:2023-11-16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让更多的人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访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百姓宣讲团团长梁海磊

 8月31日,梁海磊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仲景街道泥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开展宣讲活动。中国文明网 王泓凯 摄

  8月的一个下午,我们见到了梁海磊,此时的他刚刚完成一场“文明离我们有多远”的室外宣讲,虽然户外温度较高,但是群众的热情更高,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梁海磊说,他喜欢跟大家这种密切的互动,宣讲就是让大家坐得住、听得进、弄明白、用得上。

  要当“先生”,先做“学生”

   1983年,梁海磊在河南省南阳市山区的一所中学担任团委书记,那时全国正在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有一次他给学生做教育报告,那是他第一次做宣讲,跟很多新手一样,他提前准备了1万多字的讲稿,可到了现场,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却跟他准备的不一样。“这样的着装算不算奇装异服?”“我们这种打扮算不算仪表美?”“怎么交流才叫语言美?”一连串的问题抛出来,跟他的讲稿都对不上,怎么办?经此一事,梁海磊意识到,做宣讲不仅要自己能讲,还要能回答所有人提出的问题。 

梁海磊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

  要当“先生”,先当“学生”。后来,梁海磊总会比别人先学一步,每次宣讲前,他会先和社区党员、群众、乡村支书聊一聊天,问一问老百姓的高兴事和烦心事,问一问群众想听什么课,边问边记,30多年来,他总共记了200多万字的日记。很多人说他是老百姓身边的“思政老师”、小地方的宣讲“大工匠”。

  从1个人讲到8个人讲,再到一群人来讲

  2010年,为进一步做好《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中热点问题的解读阐释,南阳市宛城区委宣传部决定成立宣讲小分队。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来为大家解惑?梁海磊想到了宛城区宣传部的干部们,“这些干部有宣讲能力,为什么不把大家组织起来,到基层去,到老百姓需要的每个地方讲一讲‘七个怎么看’,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好书呢?”于是由梁海磊带队,以“草根宣讲团”之名的8人宣讲小分队成立了,他们分赴乡镇、街道、学校、机关,组织“小课堂”,利用“小阵地”,开展“小宣讲”。

  面对基层对理论宣讲的需求,党的十八大后,“草根宣讲团”更名为“百姓宣讲团”。宣讲队伍得到壮大,发展到今天已有近300位宣讲员,宣讲形式也更加丰富,开展包括线上宣讲在内的各种宣讲活动3700多场次,受益40多万人次。

  梁海磊说:“把党的声音送到千家万户,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这就是我们‘百姓宣讲团’的初心。”

  基层宣讲员最该有的“一把刷子”

  梁海磊和队员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做宣讲的时候不说废话,不说车轱辘话,也不装腔作势。这看似容易,做到却很难。为使这些百姓“名嘴”讲得更准、更好、更有效,充分发挥“理论宣讲”影响力、吸引力和独特魅力,“百姓宣讲团”开展了“定期培训、定期教研、定期比赛、定期点评”的“四定”活动,确立了“研、读、听、试、评”的“五步教学法”,严把“五关”,即调查研究关、深入研读关、倾听交流关、反复试讲关、课后点评关等,使每一位宣讲员的课都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带露珠、有情怀。

  梁海磊常说:“要用‘两种语言’讲课,一种是原原本本的理论知识,另一种是老百姓听得懂的生动大白话。”用群众易懂的语言做宣讲是基层宣讲员最该有的那“一把刷子”。

  2020年10月,梁海磊被中央宣传部评为2020年度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2021年4月被授予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美志愿者。面对一项项荣誉,梁海磊说他要对得起这些“红本本”,继续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为己任,只要基层需要宣讲,他决不推脱;只要群众提出问题,他决不敷衍;只要组织安排,他决不缺席。(采访报道组:贾园园 王泓凯)

【责任编辑:王泓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