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实践新成就
发表时间:2017-09-07来源:中国文明网

访谈嘉宾: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虞爱华  

  问:【总体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其纳入治国理政全局来谋划和推进。您是如何理解的? 

  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务实有力的举措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我认为,这一鲜明特点,至少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垮;而没有软实力的话,则可能不打自垮。”纵观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既表现为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国家硬实力的直接较量,也体现在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国家软实力的深度角逐。所以,具有精神力量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拥有文化支撑的事业才能持久长久。 

  第二,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第三,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凝聚共识、增进团结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要“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当前,精神思想领域分化较为明显,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各种价值取向同时并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以文化的力量,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思想分化可能带来的利益和观念之争,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 

  问:【理论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有很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丰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您是如何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的? 

  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我理解,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创新成果: 

  一是在坐标上有新定位。强调“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个人行为的价值准则,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二是在内涵上有新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人民心中闪亮。 

  三是在规律上有新概括。强调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德与法结合推进,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坚守道德底线。 

  四是在实践上有新要求。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办实事、讲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牢牢把握和遵循。 

  问:【实践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聚焦新实践,培育新风尚,凝聚正能量,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5年来,安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哪些新成就新进展让您印象深刻? 

  答: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和国家整体形势一样向上向好,主旋律更响亮,真善美更充盈,正能量更强劲,新风尚更彰显,可以说,精神文明之花绽放神州大地。 

  安徽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明办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也取得了显著变化。概括起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真学真信。坚持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心环节,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安徽省委在全国率先以党内法规形式,出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若干规定》,从学习领会、宣传阐释、贯彻落实、督查考核、组织领导五个方面,作出刚性约束和严格要求。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去年底,重点在县处级以上干部中,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今年5月份,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我省发生的“陈树隆、杨振超、周春雨”案为镜鉴,先期在省级党员干部中开展“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警示教育,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着力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着力推动党内政治生严肃健康、政治文化正气充盈、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坚持维护、坚决捍卫、坚决追随、坚决爱戴习近平总书记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决做到“五个纯粹”【向习近平同志看齐必须纯粹,对党忠诚必须纯粹,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纯粹,为党和人民事业担当必须纯粹,做党和人民放心干净的好干部必须纯粹】,在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执行上坚定坚决。推进理论宣传普及,面向基层组织开展了万场主题宣讲、千场文艺演出、百场形势政策报告。通过这一系列学习教育、宣传宣讲,进一步聚同化异、增进共识,振奋精神、汇聚力量。 

  二是立德立人。把培树好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来抓,形成了“好人安徽”品牌。健全好人评选、宣传、学习、礼遇等工作机制。累计评选省、市、县、乡四级好人100多万人。安徽上榜“中国好人”数率先突破千人大关,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前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安徽有15人当选,当选人数位列全国第二。为更好地传播好人事迹、弘扬好人精神,引导全省上下学好人、做好人,组织模范典型和好人赴基层巡回报告,在全省各级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站开设宣传好人专栏专题。创设道德信贷,累计发放11亿多元,帮扶道德模范和各级好人5000多人次,强化了“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取向。 

  三是净化美化。坚持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为龙头工程,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持续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治理【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组织实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治理】,守护绿水青山,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目前,安徽16个省辖市,已有4个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6个省辖市、5个县(市)获得提名。近两年全国测评,6个提名省辖市的综合成绩,均进入全国前30名。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近万个自然村环境得到有效整治,1133个乡镇“旧貌换新颜”,中央文明办两次推介安徽农村创建经验。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点赞安徽的优美环境:“安徽这个地方很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 

  四是新风新俗。坚持把敦风化俗、以文化人作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抓手,广泛开展弘扬良好家风、乡风、校风、行风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风尚。我省12户家庭入选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当选数居全国第七位。中纪委推出100期《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我省合肥包拯、桐城张氏等6个家族上榜。中宣部《宣传工作》专刊总结我省家风建设的做法,并在人民日报进行推介。实施九大传承行动,对徽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大别山等地红色文化、小岗村等地改革创新文化,进行研究梳理,加强宣传和弘扬。推进移风易俗,全省的行政村普遍建立了“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有力有效地促进了社会风气风俗的转变。 

  问:【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文明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否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些您身边的百姓故事? 

  答:服务群众、创建为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徽在工作推进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利益、群众需要、百姓期盼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这里,我跟网民朋友们介绍四个身边的百姓故事:  

  第一个:“小区环境变好了,我都舍不得搬走”。老旧小区是城市创建的“老大难”问题。我在安庆工作时,曾到改造过的小区,一位70多岁老太太上前拉住我的手,连声说“书记好”“谢谢”。坐下来一问才知道,小区改造前“路不平、灯不亮,垃圾到处堆,天黑就不能出门,天天想着逃离”。如今“地平灯亮地绿,还有小公园,广场舞也能跳起来,就舍不得搬走了”。当时,我就在想,我们抓一个项目,GDP可能上去了,但群众无感受。而花点小钱把群众关心的眼前事解决好了,往往会增强对党委、政府的信赖信任。创建创建,只要真正创到群众家门口、建在百姓心坎上,群众就会从“袖手看”到“拍手赞”,最后大家一起“动手干”。 

  第二个:“办事、办证更方便了”“在家里点点鼠标,就能搞掂”。全省各地普遍建立起行政服务中心,并延伸到乡村。群众反映,“过去到乡里办个事,要跑好几趟。现可好了,有什么事直接到服务中心,进一个门就办妥了”。合肥等地推进“互联网+政务”,把行政服务中心搬到网上,为群众办事、创业打开了方便之门。所有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坐在家里点点鼠标就能完成。不会电脑的群众,可以就近就便到村组、社区的代办点,请工作人员代为办理。行政服务已经由过去“百姓跑腿” “干部跑腿”变为“数据跑腿”,群众少了奔波跑路。互联网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适应人们在线互动的新状态,让群众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过上更加舒适便利的现代生活。 

  第三个:“现在家门口就能跳舞,也不用到镇上看大戏”。没有精神文化的支撑,纵然腰包再鼓,也难以获得生活的自信。过去,有村民坦言,文化生活单调,除了聊天、散步,就剩下打麻将,有的地方甚至被宗教势力渗透。对此,近年安徽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重点,【“七个一”标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深入推进文化扶贫。目前,在20个国贫县每个乡镇建成了1个村中心,其他村文化设施也都与“七个一”无缝对接。村民反映,业余文化生活有了更多选择:村里的广场聚满了广场舞爱好者,和其他村组织篮球对抗赛,村民们的书法在村文化活动室展出,村里也能办“村晚”。文化小康“润物细无声”般融入了村民们的生活,一场“思想武装头脑”的革命正在农村兴起。央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介绍了我省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关情况。 

  第四个:“借书不要钱,多读还有奖”。大家知道,现在各地都有共享单车,安徽发行集团在全国率先打造共享书店,推出“智慧书房”APP,与单车一样,交99元押金,每次可以借2本图书带回家阅读,10天内退还免费,三个月内读完12本,还可返回8%押金作为奖励。书可在新华书店的门店借,也可到附近的中小学、社区的借书点借。仅合肥的三孝口书店,年客流量达700多万人次。读者普遍反映,共享书店“消除了阅读成本,降低了阅读门槛,提高了阅读频次”,“实现由买书到借书、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读者通过“智慧书房”,可以写书评、晒书拍,建立读书社群,在阅读的同时,分享思想观点、传递价值观念。推动建设书香社会、书香城市,提升群众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位。 

  问:【经验规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哪些规律?安徽有哪些特色经验? 

  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5年,中央文明办带领全国精神文明战线,打了一场又一场大仗硬仗,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难题,彰显了精神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规律上讲,我个人觉得,有这么“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锲而不舍抓,三是坚持标本兼治抓,四是坚持德法相济抓,五是坚持久久为功抓。 

  具体到安徽,我们有“五个一”的体会: 

  一是坚持“一把手”主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键是落实“一把手抓两手”。安徽文明委,省委书记一直担任主任,省长任第一副主任,以上率下,高位推动。各市创建工作,均由书记主抓、市长主建,专职副书记、宣传部长、分管副市长具体抓,实行周调度、月督查、季总结。多数市新一年的第一会,必开创建动员会,领导调研必问创建工作。群众亲切称市委书记、市长为“创建书记”“小巷市长”。 

  二是坚持“一条线”贯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体现到精神文明建设各个环节,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无论文明城市创建、学雷锋志愿服务、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还是公益广告制作传播、文化阵地建设等,都围绕这一主线来谋划和展开。在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规范,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已经成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新风尚。 

  三是坚持“一体化”推进。注重以城带乡、以点带面,实行文明带提名、先发帮后发,坚持城的文明与人的文明同步推进,全力打造全域文明、全面文明、全体文明、全程文明【4个全国文明城市结对帮扶6个全国提名城市、6个省级提名城市,经验共享、资源共用、责任共担、考核捆绑,形成争创共同体】。 

  四是坚持“一把尺”衡量。全国的标准就是安徽的标尺,不管是争创全国荣誉、还是争创省级荣誉,都是“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自降标准,不另起炉灶。同时,以问题为导向,对照标准找不足、紧盯问题抓整改,建立健全暗访曝光、后进约谈、荣誉退出等动态管理制度,倒逼各个城市自我加压、不甘掉队,形成梯次推进、逐级提升的创建格局【上一轮创建中,先后约谈了10名市委负责同志,15名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 

  五是坚持“一竿子”到底。紧扣群众需求与测评要求,推动部署安排、整改督查、带队练兵“一竿子”到底,上下贯通、不留断层、不留死角,防止“信号”层层衰减、“压力”层层递减【市委书记列席省文明委全委会,县区负责同志参加创建工作会,当场领任务、听安排。省文明办负责同志出席各市、县创建动员会,现场反馈,当面点评】。 

  问:【认清形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安徽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答:概括地说,有“五个最大”: 

  最大的机遇: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以推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全面规划和铺开了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最大的优势:就是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在物质富裕之后,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活跃旺盛,呈现“三多”的特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期盼更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感受了创建带来的新变化,自觉投身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劲内生动力。 

  最大的变量:就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精神文明建设拓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一些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很容易在网上形成热点,“人肉搜索”、舆论审判、诈骗犯罪等,更是时常发生,在“网络化”过程中,传统道德发生了异化、失范,用主流价值引领网上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最大的压力:就是我省精神文明建设还有一些亟需克服的弱项短板,城市创建不平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资源仍然匮乏,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公民文明素质提升还需付出更大努力。 

  最大的舞台:就是确立了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从省里到地方,主要领导亲力亲为谋划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好看、势看好”,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对精神文明建设摆位高、支持大,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战线的同志普遍感到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问:【再谱新篇】今年3月,中央文明委出台了《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安徽在贯彻落实上有哪些谋划和举措? 

  答:《指导意见》全面总结了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刻分析了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出了整体安排,是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今后工作,重点围绕“三个三”来推进落实: 

  一是紧扣“三线”,即主线、底线和战线。主线是核心价值。以此贯穿精神文明创建始终,放大“好人安徽”品牌优势,深化“践行核心价值 打造好人安徽”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实施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不断夯实群众性创建活动的精神底座。底线是公共环境。扭住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放松,持续改进老旧小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等薄弱环节,持续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和农村环境治理“三大革命”,保持好绿水青山,不断抬高群众性创建活动的基础门槛。战线是创建队伍。精神文明建设要强起来,关键干部队伍要强起来。着眼提高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律己能力,强化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的用人导向,努力打造一支“三在”创建队伍:在岗、在干、在行。 

  二是紧抓“三建”,即创建、群建、共建。抓创建。就是以文明城市为龙头,带动提升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五大创建”合力并进、协同发力,打造升级版。抓群建。就是强化群众主体地位,坚持“三手”: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合唱”,而非“独角戏”。抓共建。发挥党委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用好文明委成员单位的结构力量,推动形成条块结合、多方联手的强大合力。 

  三是紧推“三化”,即法治化、项目化、常态化。法治化。就是要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解决创建问题,既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又推动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入法入规,德法相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发展。项目化。就是按工程化操作方式,每年确定几件大事,列出时间表和任务书,锲而不舍、一抓到底,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常态化。就是树立问题导向和短板意识,抓日常、抓经常、抓平常,重点问题重点抓,反复问题反复抓,集中整治、制度固化。 

  问:【党的领导】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答: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尤其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把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关键要做到“四全”。 

  一是全神贯注。党委是主体责任,党委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党政齐抓共管,需要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上定神不走神、聚神不分神,实行“三个一同”: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查考核,做到“四个一样”:像增强硬实力一样增强软实力,像建设城市高楼大厦一样建设精神大厦,像提高收入水平一样提高道德水平,像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一样改善城乡文明环境。 

  二是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目标导向,统筹发力,弹好钢琴,努力做到“三个平衡”:一是区域平衡,文明带提名,先发带后发,推进“盆景”变“风景”,实现全域文明。二是城乡平衡,以城带乡、城乡共创,推动创建资源向农村倾斜,实现城乡一体发展。三是网上网下平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互联网拓展、向新媒体进军,进一步唱响网上主旋律、凝聚网络正能量。 

  三是全程把控。遵循精神文明建设在头脑里搞建设的特点,精准化把握、全链条管控,做到“三个防止”。防止“一刀切”,因地制宜,分众施策,增强创建的针对性、实效性;防止“一阵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抓铁有痕的力度和一抓到底的韧劲,避免抓一阵停一阵,切忌“牌子到手、创建到头”,切忌“评选年重视、平常年忽视”;防止“一头热”,坚决纠正“领导热、群众冷”、“上面热、下面冷”的倾向,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热在基层、热在群众。 

  四是全力以赴。文明委及其文明办承担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协调重任,特别是文明办责无旁贷、首当其冲。需要坚持文活武练、大事大抓,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保持“三如状态”: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如饥似渴”,对创建工作的不足“如坐针毡”,攻坚克难“如恐不及”,人人有激情,天天在状态,以良好精神风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责任编辑:梁 艳红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