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发表时间:2017-10-11来源:

裴金佳同志(中),吴向东同志(右)在访谈中。邵紫晖摄

  精彩观点:
  问:全国文明城市是怎样评选和产生的?

  吴向东:今年有79个地级以上的提名城市、87个县级提名城市共同角逐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大体分为五个步骤:第一,自愿申报,城市自愿参加文明城市的评比。第二,各省向中央文明委推荐。第三,中央文明办协请有关部门,就城市各个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审核。第四,组织测评,请国家统计局参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派出专业的统计队伍到地方进行明查暗访、入户调查。第五,综合打分,对一个城市的考察分三年进行,入选名单由三年成绩综合决定,并向社会公示,报中央文明委审定。

  问:厦门创建文明城市的优势是什么?

  裴金佳:我在厦门工作了28年,其中在区里工作了15年,从第一届文明城市创建开始,我就是践行者,也是见证者。

  主持人:第一届就是2005年?

  吴向东: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当时全国评比12个文明城市综合评分第一名是厦门。

  主持人:这个荣誉非常难得,而且我听说现在厦门是“四连冠”,是吗?

  裴金佳:对,有人问我,说你们获得第一名,而且“四连冠”,厦门的优势在哪里?厦门文明城市创建的优势是厦门人民热爱厦门。

  我2005年在厦门思明区担任区委书记,其中文明城市测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入户随机抽查老百姓对文明城市创建的满意度和支持率的情况,恰恰抽到我们这个区厦港街道一个最困难的社区,下岗工人很多,所以当时有很多顾虑。后来入户调查问卷情况出来,厦门分数第一名,其中老百姓的满意率很高。当时的市长就讲,“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是老百姓给的,厦门市获得了第一名是老百姓的口碑第一。老百姓对这座城市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十几年来,他们爱厦门的这种热度没有减,而且是在不断的升温。

  去年历史上罕见的17级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当时大面积的停电、停水,通信中断,行道树倒了65万株。但是面对这么重大的自然灾害,全市上下,党政军民众志成城,都在救灾,救灾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感人的故事。

  我这里有一幅画,一位老奶奶在给战士擦汗,这个老奶奶看到很多战士和社区群众一起在救灾,很辛苦,汗流浃背,老奶奶就走上去给战士一个一个擦汗。过了一个月,我们市委宣传部、文明办举办了一台晚会,展示了很多感人的画面和故事。那天晚上看这个晚会很多人都热泪盈眶,包括我和市长都很感动。

  这一次抗击“莫兰蒂”台风的过程,充分展现了厦门文明城市“四连冠”创建成果的高度升华,它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有品格、有力量、有大爱的文明厦门。所以我们这个城市应该说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问:如何避免文明城市创建中的形式主义?

  吴向东:有些地方在迎接检查的时候,正常的工作不做了,大家都上街去,戴个红袖标在路口执勤,去阻拦闯红灯的行为,或者到路边做一些本来由专业队伍来做的环卫工作,突击迎检。为了迎接检查,早餐店关掉了,群众吃个早餐要跑十几分钟的路程,还有的地方听说检查了,马上连夜清扫,哪怕下雨天洒水车也要在那洒水。这都是完全为了应付检查,群众意见更大。

  我们在工作指导上,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强调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的问题。我们在工作的要求上,指标考核和实地考察重在考察能否把创建工作保持常态长效。在考察的方法上,我们也有所改进,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做。还有一条防线,测评队员要求自行进入,不吃地方一顿饭,不许拿地方一分钱、一点土特产的东西,今年有好几百的队员下去,每个同志都要签保密协议和廉洁自律的协议,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公平、公正地来检查文明城市,不允许发生任何徇私舞弊的行为。

  问:怎么用好《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在确保评选客观公正的同时,又能带动群众创建积极性?

  裴金佳:厦门现在应该不是为了奖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人民。首先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什么?我的体会是,通过十多年的创建,更注重的应该是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是只为了获得这个牌子,现在厦门更看中的是老百姓对你的评价,老百姓对你这个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人民日报》9月3日登了一篇文章,叫“重新发现厦门的美”,我看完觉得非常好,一天点击率就超过60万人次,里面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文明城市创建,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更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厦门一定要把老百姓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作为我们创建的基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责任编辑:梁 艳红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