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让乡村更美丽
发表时间:2017-10-16来源:中国文明网

孙守刚(中),张志勇(右)在访谈中。邵紫晖摄

  精彩观点: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张志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当然也包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比如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也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这些年来,从中央文明委、中央文明办、中宣部,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动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体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以“三个美起来”推动这项工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跟我们党和国家的大局同步同向,一同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农民的愿望。

  第一,我们始终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入到现在的农村,就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浓厚的气息,可以说是扑面而来。

  第二,牢牢把握美丽乡村这个主题。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农村应该怎么办?那就是美丽乡村,用千千万万个美丽乡村来扮亮美丽中国。在大的工作目标指导下,开展农村的规划、农村环境的治理。

  第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也就是说围绕农民的需求,坚持创建的原则,利民惠民为民。包括山东、四川、宁夏、内蒙、安徽等很多地方都在围绕农民关心的现实问题,围绕创建活动原则,做了大量工作。

  第四,各地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当中注重示范带动作用。

  第五,创新的问题。我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美丽乡村主题下,围绕“三个美起来”这个目标,从工作手段、工作理念、推动方式等都在不断创新。  

  

  问:在山东,村规民约对乡风民风有什么样的影响?除了村规民约,山东在移风易俗工作方面还有哪些硬举措?

  孙守刚:村规民约是根据党委政府工作要求,由村民结合当地的风俗传统自己制定的,全体村民共同遵守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村务管理制度,可以说是乡村小宪法,它引导观念、约束行为的重要作用,是农民自我管理教育的好形式,对于乡村治理和乡风民风改善具有特殊的作用。村规民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村规民约制定形成的过程,也是群众提高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细看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先由村民提出的关于社会道德、农村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将群众反映最多、最集中的意见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表述在村规民约中,通过公议、公订、公示村规民约,把群众意愿转化为共同意志。村民讨论议定村规民约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深化对传统美德和地方民俗的认识,形成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是村规民约结合民风民俗和当地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并且村民自己定标准,使村规民约能够更好的遵循执行,村民的自治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山东,移风易俗全部纳入村规民约,在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适当简化程序、统一标准、减少花费,村民签订承诺书,村里对婚丧办理事务进行公示。

  三是村规民约同时也具有约束和惩戒作用。村组党员带头执行村规民约,并通过村民会议、民主评议等活动,对模范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给予表扬奖励,对违反规定的村民予以批评,甚至取消相关福利待遇,大大增强了村规民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除了制定村规民约,山东在移风易俗工作方面还有一些关键举措:

  一是党员干部带头。在移风易俗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用优良党风政风带动树立文明新风。党员干部要带头遵纪守法、文明节俭办事,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大操大办之风。一些地方建立完善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党员干部和直系亲属的婚丧行为,要主动向所在党组织或单位报告,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二是红白理事会跟进。红白理事会是村民办里婚丧事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摒弃婚丧陋习、唱树文明新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省村(居)建立8.6万余个红白理事会,组织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党员干部、老同志免费帮助群众操办红白事,婚丧嫁娶中的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提供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是方便群众、遏制大操大办的有效举措。有条件的村居提供场所,配置桌椅、餐具、音响等设备供群众办理红白事免费使用。给群众提供规范有序、群众接受的服务和设施场地,进一步完善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节地安葬。加大公益性公墓建设,近期将召开全省深化移风易俗促进殡葬改革推进会,部署推进公墓建设。推动殡葬惠民政策全覆盖,全省14个市由政府承担基本殡葬服务费,补贴资金2.3亿元。

  四是强化督导考核。将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县(市、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内容,列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组织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各地进行暗访督查,委托第三方每年两次进行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和实地暗访,结果向各市、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通报,对群众满意度低的市县进行约谈、并进行媒体曝光。  

  

  问:全国文明村镇是怎么评选产生的?

  张志勇:全国文明村镇是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表彰的一个全国性的荣誉称号,以行政村和乡镇为评选的对象,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明村镇创建、美丽乡村建设、“三个美起来”)当中成效比较突出、大家比较公认的这些村镇,能够得到这样的荣誉称号。

  全国文明村镇的产生过程,一般是省文明委来根据中央文明委的工作部署,确定本省(区、市)符合条件的范围。同时,全国文明村镇首先是省(区、市)的文明村镇,这是它的基本门槛。通过在当地主要媒体或者新闻网站公示,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保证群众公认、公开公平。综上所述,全国文明村镇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突出的,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三个美起来”方面成效很突出、群众公认,省(区、市)的文明委认定,此前应该是省(区、市)一级的文明村镇,就可以推荐到中央文明委表彰的全国文明村镇行列当中来。

 

  问:怎么发挥山东文化大省优势,让农村的文化生活美起来?

  孙守刚: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山东连续5年每年省级财政投入7亿多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25亿多元,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工程。为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省级财政投入7.8亿元,为全省7000个贫困村配全文化设施、提供文化服务,让基层群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

  一是抓场地建设。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50171个村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占比达到72.6%;全省7005个省定贫困村中已建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6167个,建成率88.04%,在全省范围内打造了2公里或15分钟等形式的文化服务圈。建成一批“乡村记忆”乡镇、村落、民居和博物馆……遍布山东各地的文体广场、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等,成为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正能量的重要阵地。今年山东文化惠民13件实事,提出扶持山东全省2000个贫困村建设综合性文化活动室,支持10000个财力困难县行政村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扶持修缮100处传统特色民居,集中建设250个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社区),为76所乡镇中心学校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等等强化阵地建设的诸多实招硬招。

  二是抓人才队伍。在大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山东努力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对基层文艺团体、文艺者的扶持力度,全省已经发展了20万人的群众文化辅导团队、5600家庄户剧团、30余万支业余文体队伍,有45万名业余文体工作者,长期活跃在基层,促进了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面向县以下基层人才,山东还实施了齐鲁文化之星工程。每2年评选一次,每次选拔300名左右,入选培养期3年,培养期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0元。

  三是抓文化活动。山东省顺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的热切期盼,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把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各类“送文化”、“文化下乡”和“我们的节日”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从去年开始,山东省组织开展冬春文化惠民活动,采取送戏下乡、文艺汇演、非遗展览、公益培训、文化体验、道德实践等多种形式,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统一部署,层层落实,极大地满足了全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活动自2016年12月下旬开始,至2017年3月底结束,全省共举办5.5万余场(次)活动,惠及群众2253.9万人次,57万演职人员参演,其中庄户剧团近9700个。

责任编辑:梁 艳红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