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川:文明校园的“清华解读”
发表时间:2018-08-24来源:中国文明网

  记者:欢迎您来到中国文明网。我们知道,清华大学在去年年底的时候,获得了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的称号,恭喜您,也恭喜清华大学。

  覃川:谢谢!

  记者:在您看来,文明校园的概念是什么呢?什么是文明校园?

  覃川:我个人对文明校园也有一点理解,如果要用一些更精炼的描述来讲的话,我想是否可以把它分成三个层次,一个层次叫做境,环境的境,主要是指一些外在的,硬件的,可以触摸的这样一些学校的构成。第二个,我想应该是在校园环境当中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人,因为人是一所大学最活跃、最主体的部分。这个里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清华以前的老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他就强调,人在大学里面处于最核心的地位。第三个层面,由于学校办学历史所延续、积累、凝炼而成的一个学校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和精神,我称之为灵(魂)。所以说学校的境、人、魂,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所大学最主要的要素。当这三者能够在互动当中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状态,我们就可以称之文明的校园。

  记者:可能很多人在了解清华大学的时候,最开始了解它是通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您看来,清华大学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呢?

  覃川:清华大学最吸引我的实际上也是我刚才说的这三个层次,当你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它的外在环境。相应的刚才就提到了,在境之上的这些名人也深深地吸引着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的清华人。

  记者:我能不能理解说,其实它就是我们清华大学的一个文明基因?

  覃川:可以这样说,没有问题。

  记者:在您看来,如果说请您来分享一下咱们清华大学在文明校园创建方面的经验,您觉得有什么良好的经验可以跟其他高校进行分享的呢?

  覃川:如果要比较简明地来概括,我想可能有四个方面,一个就是,学校包括学校领导,全校的师生,包括很多的校友和关心、支持清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大家共同的共识和努力。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在学校里面,很多地方都会看到有供人休息的长椅。如果到清华去看这样的长椅,它都有一个小小的铭牌,上面写着是哪一届哪一个院系的校友所捐赠。这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可能很多人在学校里面还不一定能注意到这个小小的细节,但是我想举这个例子也是说明我们的文明校园为什么会浸润到每一寸时空里面,它会感染到每一个人。第二,它是一种大家自觉的行为。再举个例子,我们学校一直倡导绿色大学的建设,也是全国比较早提出来要建设绿色大学,这样一个理念。我们开了很多关于绿色方面的教育课程,比如说环境学院的80多岁老院士钱易先生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在第一线,给学生们讲这门课。再比如说绿色科研,我们在学校的很多科研项目当中,也都非常有意识、自觉地去承担这方面的研究项目,包括我们的环境学院,包括最近的地学系,他们都做了大量这方面的科研成果。第三,文明校园的建设需要一个持久的努力,自觉的行为,要让它变得更长久的。清华从建校以来,在这方面一代一代的清华人都在坚持,往下推进,而且每个历史阶段也都有自己的特色。第四,最近这几年我们更加追求品质和内涵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把清华的历史文脉和新时代文明建设的要求,把它更加内化,更加内涵,形成一种大家无时无刻都把它作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要求。

  记者:去年底获得了“全国文明校园”称号之后,师生有什么的反应?

  覃川:首先我们做了积极地宣传报道,特别是我们陈旭书记,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作为文明校园的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但是我们并没有把这份荣誉作为一种津津乐道的谈资。反过来,我们会更加地反思学校在哪些地方还有改进的空间,我们在今年学校的重要会议上,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布置。我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比如说学校现在更加强调“安全”文化。

  记者:安全文化?

  覃川:因为学校里有很多的实验室,有些实验室不管是大型的机械的,还是一些比如生物工程、化学实验等等。

  记者:还是有一定安全隐患的。

  覃川:所以学校从去年底到今年,把整个安全文化的建设,它已经不是一般的安全制度、安全规范,安全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工作重点,我们称之为叫“安全文化”的建设,要把它更多地作为学校的一个工作重点来推进。

  记者:刚才听您谈清华的创建文明校园的过程,感觉您一方面很高兴,另一方面也很欣慰,同时对创建的过程、创建工作非常地熟悉。我想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您是在宣传部门工作,对创建工作非常熟悉;另外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您本身也是一位清华人。

  覃川:是的。

  记者:最美好的时光都在清华。

  覃川:包括将来会更美好的时光。

  记者:您步入清华之后,您觉得清华这几年有什么变化吗?特别是我们知道今年也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改革开放之后,您觉得清华较之前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覃川:应该说这40年是学校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不为过。我想在三个大的方面可能给学校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和变化。

  第一,从国家发展的大环境。实际上在1978年的6月23号,当时邓小平同志就听取了有关清华大学工作的汇报,在听取汇报的过程当中,他就国家的公派留学这项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当时他明确表示,要扩大留学的规模,所以在1978年底,在中美建交之际,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公派留学大约50多人前往美国,其中就有清华的9位教师。在这之后,国家不断地向前发展,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我们后来才有了比如“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高校自身的改革,实际上从清华来讲,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今天,各方面的改革一直在推进,可以说这40年基本中没有中断过。2014年开始,清华又率先启动了综合改革,2014-2020年,大概要用六年的时间,要完成综合改革。当然主线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开放。刚才我讲到的邓小平同志关于留学的指示,实际上就是从开放的角度来给我们一方面扩大视野,在扩大视野的基础之上,也能够对标国外大学最好的发展的前沿状态,能够看到他们最领先的一些做法,回过头来,能够快速地通过查找我们的差距,来进行提升。。

  记者:在您看来,这40年当中,清华大学有什么一直没有变的东西?

  覃川:我们讲到办学的方向,这是从来没有变的。清华大学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开始改造成为一所社会主义的大学,在那个时候就提出来,要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

  第二,清华的很多精神传统是没有变过的,当然它在新时代有新的发展。比如说我们清华以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为代表,或者为核心的一系列的精神文化传统是没有变过的,比如我们的爱国奉献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志向,人文日新的精神动力,行胜于言的作风,这些都是从来没有变的。

  记者:所以其实从变与不变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高校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当中的责任和担当了。

  覃川:是的。

  记者您在清华大学学习、生活、工作了20多年,哪个建筑是让你最喜欢的?

  覃川:很多,因为清华的建筑各历史阶段都有体现。

  记者:是。

  覃川:既有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皇家园林,也有建校之初,仿造一些欧美大学所修建的。当时最早的那一批称之为四大建筑,包括大礼堂、图书馆、清华学堂、科学馆。也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五六十年代,仿造苏联的建筑风格所建造的中央主楼,非常的恢弘大气。也有改革开放之后,用更现代的方式来修建的,具有今天中西融汇,又有一些现代理念的建筑,刚刚落成的新清华学堂,主要用于文艺表演,有一个非常好的剧场。如果一定要说我最喜爱的建筑,我想有两个,而且很难取舍,一个就是工字厅。

  我喜欢它不仅仅是因为它有建筑本身的风格,更重要的是它有人,有魂在里面。比如1924年的时候,印度的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到中国来就入住在工字厅里面有一段时间,留下了很多的佳话。

  另外一个就是清华的图书馆,清华的图书馆最早也是一个欧式风格的建筑,后来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也在不断的扩张。图书馆也同样是这样,一方面建筑本身很有它的风格,独特的特点,另外一方面,也同样在里面也有刚才我讲到的人和他们的故事在里面,比如说当年的钱钟书先生到了清华之后,进校之初就立下要“横扫清华图书馆”这样的宏志。

  记者:是,留下了很多历史的片段。是这样,建筑本身是一个空间,但它一旦有了时间的积累,它就具有了一种更深邃的含义。那么今天我们在现场也特别地把一些建筑带到了录制现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先请覃部长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是什么?

  覃川:这个是今年清华大学给2018级新生发的录取通知书。

  记者:录取通知书?

  覃川:对。

  记者:看似跟之前的通知书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听说这张录取通知书现在成了“网红”。

  覃川:可以这么讲。

  记者:为什么成为网红呢?

  覃川:它别有洞天,可以打开看一下。

  记者:我们来打开看一下。说建筑,建筑来了,覃部长,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建筑是什么?

  记者:这个录取通知书打开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精致的3D的建筑模型,它我们称之为二校门,现在它已经没有了校门本身的功能,作为清华园中最有代表性的这样一个建筑景观,很多的师生对它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记者:是,包括我们看到很多影视作品也是在这里取景。

  覃川:我们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年录取通知书所承载的典型的建筑?实际上有这么几个考虑,第一它是一个校门,校门对于新生来讲,就意味着,你通过这个校门,就能够进入到你心目中理想的学校。第二个来讲,它是清华最有代表性、标志性的建筑之一。第三因为通知书这样一种独特的设计,是我们学校美术学院一位硕士研究生,他也是今年的毕业生,是在他的毕业设计作品基础上又专门进行加工,最后跟录取通知书融合在一起。

  记者:我想每一位收到这份录取通知书的同学们,一定都是特别特别幸福的,刚才我们看了录取通知书的实物,那么到底网友们眼中的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一位应该也是清华的学子,他说给母校打Call,好羡慕学弟学妹们啊,有这么精美的录取通知书。同时还有一位网友说,现在录取通知书太高级了吧,想让母校重发。在这里请问一下覃部长,有这个可能吗?

  覃川:重发是不可能的,学校有他严格的管理规律。但是我想大家心系母校、感恩母校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学校也会持续关注和支持校友们的发展。所以校友和母校之间的互动的机会会很多。

  记者:是,说到这里也想跟各位清华毕业的校友们说,其实除了录取通知书以外,我们还有很多文创产品,比如说这是我们送给校友毕业生的一份小礼物。

  覃川:我们想对校友们说的话是,清华因你而更加美丽,欢迎每个校友继续的关心和支持母校。

  记者:是。看来,其实我们清华这么好的发展,也离不开每一位校友的共同努力。下面再来聊一聊清华一个特色的文化活动,我们知道创建全国文明校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校园文化好。

  覃川:在改革开放之后,清华在全国大学的校园文化方面,也应该说一直走在前列,比如说80年代的校园文学,校园诗歌,90年代的校园音乐,到了2000年,或者说进入新世纪以后,更加呈现出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发展状态。从学校的角度来讲,也一直大力的支持,近年来,一个重要的工作或者一个标志性的工作,就是清华第一次制定了文化建设规划。

  记者:文化建设规划?

  覃川:对,我们在制定“十三五”学校规划的时候,有一个学校事业发展的总规划,下面还有几个专项的规划,其中也有一个文化建设的规划,这个规划是学校历史上的第一次。在这个规划当中,分别从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实践、网络文化建设等等,六个方面对学校未来几年文化建设的发展做了一些安排和部署。

  记者:我们也了解到,您现在也正在担任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的副院长,在您看来,怎么把咱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地创新?

  覃川:在2016年的12月,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同时也相应地出台了相关的重要的指导文件。从我们学校来讲,近年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考虑和做法,一个最重要的理解是,要把它按照体系化的要求来抓好,形成一种工作的体系。第二,更加明确了所谓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贯穿到整个学校所有的环节当中。比如说,今年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思想座谈会上又提出“要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里面就讲人才培养体系可能有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但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贯穿所有的这些体系当中。所以我们也是从这个角度,更加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

  记者:这两年,咱们清华大学的思政课堂发展得怎么样?

  覃川:思政课也是学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内容,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任这个小组的组长,定期要开会来研究、部署相关的工作。

  在教学的一些具体的探索方面,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做法,比如说,结合慕课。今年又推出了两门针对十九大精神的慕课,还有一些思政课的慕课也做成了双语教学。

  记者:到海外平台上。

  覃川:对,放在海外平台上。结合慕课,我们又针对校内的教学上面提出来叫混合式教学。所谓的混合式教学就是,可能有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让同学们能够通过慕课的方式来学习,了解很多的知识点。同时我们又在这些知识点的运用方面,我们有线下的实际的教学,但是这个教学就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而更多的是团队讨论。

  再比如说,又把思政课跟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而不是把思政课作为一种游离在专业之外的,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额外的学习任务,就跟自己本身的学业更好的融合。比如说思政课的教师针对美术学院的同学教学的时候,其中一项课程学习的任务,就是要让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来完成一件作品,所以有些学习比如他为了创作一幅画,他可能就要去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比如红旗渠的建设是在什么背景下,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他才能创作出一幅合格的或者优秀的作品。

  记者:是,今天在访谈一开始,您也提到了,说文明校园创建它的本质在于人。

  覃川:是的,最核心就是人。

  记者:那在您眼中,一个优秀的清华奋斗者,他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要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把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紧紧关联在一起。大家可以看到,在清华早期的这些留学者当中,绝大部分最后都学成归国,成为了各个领域中国的近现代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直就有这个传统,就是要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第二个就是讲,有报效祖国的志向可能还不够,还有报效祖国的本领。所以我们就讲这一块,希望现在的青年学生要真正地把握好在校期间的黄金时期,刻苦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本领。第三个方面,就是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当然,最核心的我想还是习总书记在今年“5.2”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人第一要爱国,第二要励志,第三要求真,第四是要力行,这个也是一个共同的对于青年人才的一个要求。

  记者:我们也知道,清华大学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一个学术殿堂,同时也是很多青年人寒窗苦读的目标了。那么,今天在节目最后,您有什么话想要送给这些青年人们吗?

  覃川:清华是一个能做梦也能圆梦的地方,与更多的梦想者同行,圆人生理想之梦,圆民族复兴之梦。

  记者:说得真好,谢谢覃部长!祝福所有的青年学子都能够梦想成真。同时天道酬勤,无问西东。(记者:范曼瑜 责编:逯江楠  监制:刘鲲鹏 摄像:高晟寒 赵洋 编导/剪辑:林和)

责任编辑:逯 江南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810639&encoding=UTF-8&data=AElnjwAAAAcAAKasAAAAAQAq6KaD5bed77ya5paH5piO5qCh5Zut55qE4oCc5riF5Y2O6Kej6K-74oCdAAAAAAAAAAAAAAAvMC0CFQCVgqctmM7hM2LufDUr0d5kVe6MOwIUZ2UfGVZ4sNgKIRGcV5Owe-bDrzc.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810639&encoding=UTF-8&data=AElnjwAAAAcAAKasAAAAAQAq6KaD5bed77ya5paH5piO5qCh5Zut55qE4oCc5riF5Y2O6Kej6K-74oCdAAAAAAAAAAAAAAAuMCwCFEL8h1KLxZCuy1LWhi-KUltWgAdrAhQ9Ie7ZY2y7ZtdmW4zYdecrFD0l6g..&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