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容:探寻幸福西宁的“奥秘”
发表时间:2018-08-06来源:中国文明网

  记者:改革开放对您个人有什么影响吗?

  张晓容:我是1978年考上的军校,从那时算,工龄到今年正好是四十年。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一生,成就了我的事业。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当中,亲身经历中国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看到祖国取得了这么多历史性的成就,我非常荣幸!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记者:全国文明城市这个称号对于西宁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张晓容:一个城市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平衡的过程。对于城市来讲,物质文明固然重要,精神文明却是更重要财富、可贵灵魂。所以我们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当中,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和精神财富的创建。

  张晓容: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这一称号,对于西宁来说意义非凡。第一是增添了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像西宁这样的城市,位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少区域优势,能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对于西宁今后加快发展建设幸福城市提供了精神动力!第二是提升了城市的影响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提升了城市的价值,增强了城市的影响力,对于我们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是增加了城市的凝聚力。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个惠民、利民的过程,群众既是创建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一个环卫工人跪在地上,用手指头从砖缝里面抠一块垃圾。这个场景令我十分感动,我就让工作人员,拿着相机把他扫垃圾的动作拍下来,交给晚报社,我说一定要宣传这样的典型。这件事情对我内心触动很大,至今我都记忆犹新,我觉得我可能这一辈子都忘不掉这一件事情和这个场景。人们参与到创建的过程当中,亲身改善自己周边的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为了西宁城市更美好、生活更幸福,我们上下同心,共同创建,人们对西宁更加热爱,归属感、自豪感更加深切。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凝聚了共识,凝聚了力量,提高了整个城市的凝聚力。

  记者:西宁如何规划中心城区?打造山水生态城市?

  张晓容:我们在十三五规划的时候,对于西宁市城市空间做了一个大的调整,我们叫它做“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打造山水生态城市空间格局。它的特点在于以占地是217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公园为“绿芯”;在城市的西部正在规划建设一座多巴新城,将主城区一些公共服务功能转移疏解到新城去,提升老城的城市品质,实现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双修”,打造高原上的山水园林城市

  张晓容:此外,我们还在每个组团之间都建有一些永久性的生态隔离带,使每一个组团之间能够实现生态环抱,在这样的城市发展态势下,形成山、水、林、田环抱的格局,最终会建成环状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实现西宁高原上的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

  张晓容:以西宁的南北两山的绿化为例,从1989年我们就开始大规模的进行绿化改造,历时29年时间,终于在青藏高原上打造了一个生态屏障。我们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都担任了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的总指挥。在绿化改造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像我们的老省长尕布龙这样的全国生态绿化模范人物。他在担任省长的时候坚持荒山绿化,甚至退休以后一直到去世,十几年每天一日不落地在山上,坚持搞绿化。我们拍摄了尕布龙生平宣传节目,在全国进行巡演,弘扬尕布龙的精神。尕布龙立志荒山变绿地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西宁人坚持绿化。如今南北山已经是绿树成荫,这个绿色屏障现在看,对西宁城市生态、城市环境、小气候的改善,作用非常明显。

  记者: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张晓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和全国的发展一样,可以说是历史性的成就,历史性的巨变。

  张晓容:从经济发展来看,经济总量比1978年增长了171倍,人均GDP增长了100倍,从年人均500多元,现在已经达到了54000多,可以说在经济发展上我们没有拖全国的后腿。

  张晓容:人民生活水平来看,农村和城镇的人均收入始终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特别是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长,还要高于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到去年为止,西宁农民的人均收入已经突破了万元大关,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我们城镇居民的收入更是突破了三万元大关,也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确确实实在改革中得到了实惠,过上了富裕殷实的日子。

  记者:“幸福西宁”到底是怎样的?

  张晓容:我们把西宁定义为生活之城、幸福之城。在中国共产党西宁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我们定下了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目标追求。

  张晓容: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到舒适、方便、安全,建设幸福西宁始终是我们党委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也是我们对城市终极价值的追求。我们在建设幸福西宁的过程中,从一件件老百姓的烦心事、贴身事、困难事,来推动幸福西宁的建设。

  张晓容:西宁是今年民政部确定的养老示范城市之一,作为打造养老示范城市的重要抓手,我们在加快建设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要做到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居家养老中心。我们也推进了社区养老的医养结合,让一些社区的医务所、医疗中心和养老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能休息活动的场所。

  张晓容:在农村,我们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服务能够延伸到农村去。说我们更加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从前年就启动了西宁市农村养老之家幸福院的建设,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在农村建设三百个农村养老幸福院,不但给农村的留守老人一个活动场所,还为他们提供一顿热腾腾的午饭。

  记者:西宁如何实现以城市来带动农村,实现全域创建的?

  张晓容:建设幸福西宁也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也好,不能仅仅停留在城市中心区,我们希望清洁西宁也好,文明西宁也好,能够延伸到乡村去,打造全域文明城市。

  张晓容:西宁把全域创建和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厕所革命,结合在一起,以城市的文明创建,来带动农村的文明创建。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注意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带动农村发展,把西宁周边农村的绿水青山作为最有价值的资源,将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促进农村文明建设。

  张晓容: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原来的传统做法都是打造一个农家乐,或者是一个村庄打造成一个旅游示范点。从去年开始,我们在全市规划了十条乡村旅游示范带,以一个乡或者一条公路上的十个村庄为一个整体,统筹来进行一体化的策划、一体化的规划、一体化的建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配套。通过乡村旅游示范带的建设,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像边麻沟去年开张以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村里面经济的发展,我前段时间去的时候,村支部书记告诉我说游客爆满,最高峰时候,村里每天都有40万的营业收入

  记者:西宁如何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发展?

  张晓容:西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西汉的时候就设置了西平亭,曾是唐蕃古道重镇,也是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两千多年来,商贾川流不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同时西宁也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多文化汇聚的城市,我们是全国省会里面,少数民族占比最高的城市,有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48个少数民族,在长久的城市历史进程中,这些民族在城市中不断融合,形成了西宁多元、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这些让西宁具有了独特文化气质。

  张晓容:我们一方面保护好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发掘利用好这些历史的遗迹,来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这几年,我们连续不断地打造文化节目,比如说《古道传奇》,讲述的就是唐蕃古道上各民族互相交往的故事。

  记者:西宁在统筹推进志愿服务发展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张晓容:西宁市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确确实实是一个全民参与、全程参与的过程,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提出十万志愿者暖心一座城”的口号,出台了《西宁志愿者管理办法》,实现全城动员。现在西宁有十六万志愿者活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活跃在每一个行业、领域里面。全市有六十多个志愿者组织,这些组织当中,既有青年学生、大学生来参与西宁的创建过程,我们还有一支银龄志愿者队伍,就是银色头发的老年志愿者队伍,他们当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典型。有一位六十几岁的老同志,在街上做交通疏导员,有时候我们路过,碰到一些年轻人不听劝阻,我就马上对这些年轻人进行思想教育。老人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有了发挥余热的机会,自己是幸福的。无论是刮风下雨,他一直都坚持在路口进行交通的疏导和劝导,我很敬佩这些老年志愿者们。

  记者:再次祝福西宁,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问。

  张晓容:谢谢!(监制:邓植尹 记者:党建 摄像:高晟寒 林和 赵洋 编导/剪辑:高晟寒 责编:王晓宁)

责任编辑:邓 植尹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