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杰:“公诚勤朴”最是你
发表时间:2018-09-25来源:中国文明网
  王亚杰:你好。谢谢! 
 

  记者:王书记,您在西大工作、生活多少年了? 

  王亚杰:工作、生活了将近三年。我在西大还是个新生。 

  记者:新生,但也足够了解西大了。我不知道您有没有留意这样一个评价,就是说西大有点特别,还有点神秘。 

  王亚杰:这个说法还是传得比较多的。

  首先是说它的独特,其实西大是个“出生”就很独特的学校。1902年,我们国家正处在变法求强的时代,当时的陕西巡抚升允向光绪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要兴办新学,就创办了现在的西北大学的前身——陕西大学堂。所以西北大学是巡抚奏折、皇帝御批成立的。所以它的出生就非常独特。 

  第二个独特,它的生源、学源非常独特,西北大学整个发展历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学源,一个就是陕西的陕西大学堂,另外一个学源就是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这两股血脉交融,形成了今天的西北大学。

  第三个独特,西北大学的使命非常独特。西北大学从成立的那天开始,跟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奋斗自强,有密切的关系。门户打开以后,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大挑战。睁眼看世界以后,中国下一步怎么走?仁人志士都在谈,清政府也试图通过变法来图强。在抗战期间,我们整个民族处在救亡图存的阶段,当时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天津的北洋工学院到了陕西,和西北大学共同形成了西北联合大学。大家都知道西南联大,其实同时代,同样有名有实力作出同样贡献的还有西北联大。只是过去宣传得不够。抗战胜利以后,当时的大部分师资留在了当地,成了西北大学重要的师资力量,不乏一大批名家学者。 

  所以西大的独特性,从出生,到学源,到使命。西大的办学第一宗旨就是要扎根西北大地,巩固国家西北边防。几十年来,西大初心没改、使命没变,也主要贡献在西北地区。西北大学培养的学子迄今已经超过20万人。 

  记者:那看来,这个评价还是蛮准确的。全国文明校园其实是一个很有分量的牌子,对于西大来讲,获得这样一项荣誉,您认为意味着什么? 

  王亚杰:这意味着我们过去孜孜追求、持续改进、不断提升的文明校园建设得到了最高的褒奖,同时也意味着西北大学办学治校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西大创建文明校园基于一个重要的基础认知——没有精神文明,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物质文明,没有一流的精神文明,也办不成一流大学。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从1995年开始,西北大学就逐级开始创建文明校园,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断地努力,终于在去年获得殊荣,标志着我们23年的努力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王亚杰: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给我们指引了下一步办学治校的方向。 

  记者:那么在23年逐级创建的过程当中,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王亚杰:文明是一种自觉,是一种行为,不是一个口号。既然是文明校园,那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方面,都要体现出文明素质,达到文明的要求。文明创建的过程,是每个西大人在每个方面向文明看齐、践行文明的过程。可以是说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从学生的入学到毕业,从课堂到澡堂到食堂,从老师到管理干部到服务人员,都围绕“文明”二字做文章,通过文明管理、文明教学、文明教育、文明行为,来体现文明内涵,提升文明素质。最大的特点,一个是全员的,每一个西大人都参与其中;第二是全方位的,不能是有些方面文明,有些方面不文明;第三是持续不断,年年有进步,岁岁上台阶。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很多个文明。在塑造和养成文明的过程当中,没有哪些您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 

  王亚杰:故事非常多。西大是一个独特的学校,独特的精神、独特的价值和独特的文化。我讲两个小故事,比如王戍堂老先生,他以华人命名的,以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叫“王氏定理”,是一个数学方面的大家。在他退休以后,每周三、每周日他义务到课堂,给同学们讲科学,讲科学价值、讲科学精神,用科学精神开启文明、引领文明。 

  记者:他本身这样的行为其实也是在传播文明。 

  王亚杰:本身科学就是文明,文明就是科学,所以我们的文明起点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而且这样一个起点是若干代西大人传承、继承、发扬、创新而来的。还有我们的张岂之先生,今年都91高龄了,大家经常在西大,在课堂,在讲台,听到他洪亮的声音,看到他神采奕奕的风采。他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文明起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我们的文明是有继承性的,是有历史精华的支撑和积淀的。 

  记者:您刚才讲到西大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文明校园创建的过程当中,西大是怎么把厚重的校史融入其中,形成自身的特色的? 

  王亚杰:我们有三句话,第一,让历史活起来。历史是死的,但历史的故事、历史的人物是活的。在我们西大办学治校的历史上,有许多标志性的人物和标志性的事件,就在我们中间,还影响着我们。我们在文明创建过程中每个西大人时时能感受得到、体会得到、呼吸得到,让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成为我们的精神滋养。比如我们有英雄群体,像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陆,那是我们西大的学生,她是烈士,为了事业而亡。杨虎城先生的夫人是西大的学生,为了中国革命献身。还有我们优秀毕业生罗杰夫。西大人的足迹不仅在校内,还走出了校外。习总书记亲切接见的老阿姨龚全珍,那是我们的西大校友。在校期间为了救人牺牲的郭峰烈士,还有时代先锋侯伯宇教授。很多很多的西大人,他们的事迹、他们的故事就是一种文明象征、文明标杆,在我们身边,影响和指引我们。所以西大的学生从入学就是在这种文化、这种氛围中受感染、受影响、受教育。 

  王亚杰:第二句话,叫历史动起来。要通过形象生动的小说、戏剧、故事,把这些人物展现出来,变成好的作品。在我们学校很多的文学艺术节、文化节、社团活动,这些都是基本素材,能活生生展现在舞台上,贴近同学和老师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甚至影视作品。《爱的帕斯卡》就是写我们学校侯伯宇教授的,是拍得很好的一个片子。诸如此类,让历史变成文学的、文艺的作品,让它动起来。 

  第三句话,当代西大人要熟悉当代的西大历史。这段历史最大印记应该是文明和进步。我们以此来对照和检验我们当代的历史符不符合先贤的要求,有没有达到先贤的境界。既要见贤思齐,也要开辟自我,还要能引领未来。所以当代西大人也始终清醒,在这个时代,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文明印记、文明足迹,就怎么样影响和启迪我们的后人。 

  用这三句话把我们西北大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用文明这个符号串起来。 

  记者:从您的讲述当中,能感受到西大的文明气质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内涵。 

  记者:很多生活在西大、学习在西大、工作在西大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描述,在西大生活的滋味叫做幸福。我特别好奇这种幸福源自哪里?又体现在哪里?因为这句话说得很贴心。 

  王亚杰:其实我们在办学治校的过程中,就是要办一所学生有幸福感的校园。 

  王亚杰:幸福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西大人的幸福主要有两个核心内涵,第一个是快乐,第二个是价值感。所以西大的幸福就是快乐而有价值感的生活。我们的办学环境中,学生为本,学生为主,给学生提供的一定是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包括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比如我们的食堂,菜的口味,要让学生有“舌尖上的幸福”;我们公寓的环境,让学生有身体上的幸福;我们门卫的笑脸,让学生进出大门有心情上的幸福。在这样一个环境成长,他的人格是健全的,有很好的文明积淀和文明支撑。 

  第二,仅仅靠快乐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价值感。价值就是对人类的价值、对国家的价值、对民众的价值,一个人生活在中国、生活在当代,应该体现的价值。启迪大家思考、践行这些问题,然后安排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以在快乐中追求价值,以价值来体现快乐。 

  记者:通过您的讲述,我觉得这种幸福不是呆板的,是鲜活的,立体的,有感性的幸福,您说的快乐,同时也有理性的幸福,一种价值感。 

  王亚杰:对,所以我的一个小理想就是,让我们西大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是处在一个幸福之家中成长和生长。以这样的环境孕育人才,他们能正确地理解幸福、快乐,正确地诠释价值和实现价值。 

  记者:在我国,都说办学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这些年来,特别是近几年,高校的思政课这个话题引起广泛关注。西大在这方面有哪些探索呢? 

  王亚杰:我就是思政课老师出身。我有个很深的体会,思政课是一门好课程,思政课也必须是好老师。

  王亚杰:只要讲得好,没有乏味的思政课。所以我们这些年在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政课的灌输要求,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机理和特征,从这些方面入手。我们的思政课首先要解决吸引人的问题。要讲活,要讲得有感情、有温度,让人能感动。

  主要是围绕三条线,第一条是三观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就是有力量的。把有力量的东西灌输到学生心中,你就要有力量的方法和力道,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是大学办学的底色,也是学生扣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基本规范。所以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解决好三观的问题,也就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教育问题,要讲生动,讲活泼,讲深刻。既能讲清原理,又能诠释现实。

  第二条,爱谁的问题。我们主要是情感方面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是以感情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感情就是爱党、爱国、爱人民。比如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爱党?党史课和近代史课怎么讲?核心就是讲党的伟大,党的贡献的伟大,党的目标的伟大,党的事业的伟大,来诠释党的伟大,从而确立学生爱党的深厚情感。 

  爱国,我们这个国家是非常可爱的。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凝结了五千年的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让我们应对各种艰难和挑战,让我们从容自信地走向未来。那么把这个讲清楚,赋予他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深层的爱。 

  爱人民,主要体现实践教学,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到工厂、农村去,看我们劳动者是怎么奉献的,怎么创造的。我们的一切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理所当然的,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给我们带来了这一切、创造了这一切,我们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们的劳动、创造和奉献的基础之上的。 

  这样一个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就解决了我们的学生爱谁的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也是根,也是本。 

  第三条,信什么的问题。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讲清楚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就能讲清楚。中国为什么走这样一条道路?我们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践走来的,是历史走来的,是发展的逻辑走来的,也是中国人民全体奋斗和选择走来的。这样一个道路和实践,更深层、更根本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让我们选择和找到了这样一条道路。 

  思想政治一定要讲活,同时要有主线,我们主线就三条,三观形成,解决爱谁的问题,解决信什么的问题。三观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基本点,这是定位器。爱谁,这是立场的问题,也是感情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必须爱党、爱国、爱人民,这也是检验我们思政课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要求和标准。理性认知方面就要确立四个自信,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有这三方面的素质要求,我们可以基本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合格的,至少思想政治品质是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成效的,是成功的。 

  王亚杰:相信真理的力量,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智慧的力量,我们的学生是非常受欢迎的,我们的思政课也正在成为大家热爱的课,喜欢的课,受益的课。 

  王亚杰:当然,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过程,像我们现在贯彻全国思政会议精神,按照总书记的新要求,我们把整个体系做实,做全,做好,就是“三全育人”,全过程、全方位、全体系。 

  记者:其实大学的一个根本的任务就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同时也是一个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这其中,育人是根本。在文明校园创建的过程当中,西大这些年在育人方面有哪些特色的做法? 

  王亚杰:我们讲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的基本功能,包括校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合作。我们有许多标志性的人才,有不少英雄,有不少特殊的团队。比如“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都是西大的称号。西大这片土壤里既长英雄,也长才俊。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办学治校的规律,紧紧围绕这三大规律,来开展办学治校,人才就会自然而然长成,长好。 

  记者:具体一点,怎么去尊重呢? 

  王亚杰:我们对教育规律,第一是正确的理解,第二是正确的贯彻。关于高等教育的书也是汗牛充栋,从理念层次来讲,大学的本质、理念、精神,各个大学大同小异,但贯彻核心理念的做法千差万别。我们这方面,一个叫做坚决地变,一个叫坚决地不变。 

  坚决地不变。大学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人,为了人的成长、成才,这个理念不能变。核心理念不能变,但是方法要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我们在办学育人中,包括所有的决策和政策,永远要做一条基本检验,即,这对学生意味着什么?对学生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以后,我们才会做决策。我们的资源配置,致力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不是其他。这些东西是不能偏移的,这是永远不能变的。

  那么怎么样来贯彻?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就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成长阶段的规律性要求来体现。

  记者:师生是咱们校园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咱们西大在发动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王亚杰:我们在学校有个形象的说法,学校只有三种人。 

  王亚杰:第一就是“核心”,核心是学生,一切要围绕核心转。第二种人是“根本”,就是老师。谁教学生?老师教,所以资源要跟着“根本”走。第三种人,就是我们这些服务者,要为学生学好和老师教好提供有质量、有保障的服务和支持。

  王亚杰:西北大学是谁的西北大学?是西北大学学生和老师的大学。西北大学的文明校园这块牌子,是贴在每个西大的学生和老师那里的。这个过程是他们参与的,这个成就是他们创造的。当然我们也是参与者,推动者,组织者,但更主要的主体、主角还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如果他们的文明行为不达标,西北大学“文明校园”这个牌子拿不到。所以整个从创建的过程、推进的过程,全是全员参与,我们全体老师和学生是创建的主体,也是创建的主角。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也提出,说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们也都知道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为起点,我们西大将如何在未来,在继续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当中,去实现这种内涵式的发展呢? 

  王亚杰:这个可以说是我们现在思考最多、也是办学治校最核心、最重要的探索。我也有幸出席了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大闭幕以后,作为高校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习总书记的教育思想,为在中国大地办出世界一流大学,找准路,找准方向。 

  我们这方面的主要探索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一个是牢牢把底色做鲜亮。总书记要求,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永恒的办学底色,我们的大学办学治校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之下、指导之下。所以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的学习、教学、贯彻,是大学的基本理念,也是基本点,也成为我们引领办学治校的主要支撑。

  第二,要理解好习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什么叫扎根中国大地?我们培养的人才、出的成果,第一要爱这个国家,第二要为这个国家。所以解决学生根扎在哪里、为谁服务的问题,既是我们的办学方向,也是我们的培养方向。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否有成效,也要以此为标准。

  第三,我们必须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是我们的办学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世界一流。所以我们努力的目标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放到世界的舞台上,跟其他国家培养的学生在一起,我们的责任感、我们的胸怀、我们的境界、我们的能力不输于他,要超过他。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所以贯彻十九大的精神,总书记要求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着力点主要就这三个方面,做亮底色,扎根中国这片坚实的土地,培养出不亚于世界各个最好大学的人才。 

  王亚杰:关于文明支撑实现双一流目标,也有很具体的想法,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第一句话叫诚信奠基,文明的基本底蕴或者是基本底色就是诚信,离开诚信别谈文明。从今年开始,我们搞诚信建设专项工程,在西大打假。 

  记者:打假?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王亚杰:第一我们不用盗版教材,不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取荣誉,我们的学术成果、学术成就都是端正的,都是经得起检验的。我们不说假话,只让诚信作为文明的基石。 

  第二句话就是文化引领,文明校园一定要上升到文化的层级来建设,而不仅仅表现在行为的层级。文化变成一种自觉,内在的一种道德,内在的一种法律。所以文明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一种信念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文明。所以文化引领,用先进的文化、优秀的文化引领我们的文明建设,内化为每一个西大人的自觉。 

  第三句话叫全员参与,一个都不能少。建设西大这样一个命运共同体,一个大家庭,我们的老师、学生、管理员都是文明的创建者,都是文明的分享者、参与者。 

  第四个就是全方位提升。尽管我们搞了23年,客观讲还有短板,还有不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我们要把缺陷补上,要逐步提升。所以我们今后主要着力在四个方面,把诚信做实,把文化做强,一定是全员参与,一定要全方位提升。以这样一个环境作为基石,作为支撑,来让我们的双一流大学含金量更高,文明的分量更重。 

  记者:有基础,有引领,我相信西大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全国文明校园这个牌子也一定会继续留在西大!

  王亚杰:我们会更加珍惜它。

  记者:谢谢王书记。

  (监制:姚杰 记者:路弘 摄像:高晟寒 林和 赵洋 编导/剪辑:高晟寒 责编:张青玲)

责任编辑:张 青玲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