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飏: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强竞争力
发表时间:2018-10-08来源:中国文明网

  记 者:王书记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文明网。虽然我之前没有去过常熟,但提到常熟,有一句宣传语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当中——“江南福地 常来常熟”,您能跟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福”源自于哪里吗? 

  王 飏您好,很高兴今天走进中国文明网。我想常熟既然叫“福地”,我们就是一个“有福之地”,也是一个“幸福之地”。常熟在农耕时代就因为土地肥沃,少有灾害,粮食连年丰收,经济相对富庶,所以从字面上你就可以感受到,常熟这个名字有着很浓厚的农耕印记。 

  另外,常熟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的文明史,1700多年的建城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座城市的人民崇文重教、崇文尚和,低调、内敛、勤勉、务实,求实学、重实业、干实事。也可以说,我们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因此,常熟既是“有福之地”,更是“幸福之地”。 

  记 者:刚才听您讲,感觉特别骄傲。您在常熟工作了7年,在您眼中,这7年常熟有什么变化吗? 

  王 飏我是常熟的新市民,深深地爱着这一方水土,爱着这个地方的人民。所以我也竭尽全力为这个城市服务。常熟这些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四十年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城市综合实力在不断提升。去年常熟的GDP已经达到了将近2300亿。 

  另外一方面,这座城市百姓的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常熟老百姓的生活从物资的短缺走向了生活富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常熟加快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老百姓的生活已经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在迈进。我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说常熟居民储蓄额在全省位列前茅,私家车保有量将近48万辆,在全省也名列前茅。这就印证了常熟文明创建当中的一句标语——“创建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记 者:常熟市委市政府,包括市委宣传部组织了“评选常熟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四十件大事”的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高票入选了。 

  王 飏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常熟百万市民二十年的一个梦想。常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启动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开展。2017年创建成功以后,百姓对创建工作高度认可,对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发自内心高兴,增强了对这座城市的认可度和归属感。 

  记 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二十年以来,在创建过程中,百姓共建共享,创建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市民收获了什么? 

  王 飏常熟二十年磨一剑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这对一个城市来说是不容易的,特别是我们把创建工作与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创建工作与为民惠民工作结合起来。创建对城市有很大的改变,百姓也有很大的获得感。一方面,创建使得城市更加美丽,市容环境更加有序。举个例子,原来城市当中游摊散贩占道经营比较多,通过创建,尤其是很多志愿者的劝导,近两年就规范了20多万起游摊散贩占道经营行为,整个城市就更加有序了。再举个例子,常熟跟很多城市一样,也有粘贴小广告的现象,我们叫“城市牛皮癣”。通过大力度整治,现在常熟“城市牛皮癣”基本消除。看似一个小小的粘贴广告,其实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一个很大的痛点。所以我们就是抓住这些细微处来开展创建工作,抓住一些老百姓非常关注的小事开展创建。 

  另外一方面,创建推动了市民的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创建改变了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思维和习惯。尤其近几年,我们在创建当中,通过志愿服务和“百姓路长、百姓河长、百姓楼长”引导市民参与到创建工作当中来。

  王 飏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干部的担当作为精神得到了很大提升。创建要靠干部来带动、来示范、来引领。这些年,我们通过创建体制机制完善,特别是通过市长书记点评交办这些制度,市长书记定期和有关领域分管领导一起召开点评交办会,将日常巡查当中发现的问题和第三方暗访发现的问题,以及市民通过市民热线反映的问题梳理出来,拟定这次市长书记点评交办会的议题,进行重点交办,然后通过压实各级责任,让各级干部参与到创建工作当中来,担当起创建中各项工作的责任。

  七年前我到常熟工作的时候,大家普遍反映运动的场地比较少。如果单纯靠政府建,那要有资源、有资金,还要有时间成本。我们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以后,觉得应该把存量资源激活,同时逐步增加健身场地。我们持续不断推进有条件的学校开放体育场所,引导市民到开放场所,文明参与健身。现在,常熟72所学校体育场所全部开放,市民在学校健身的过程当中,因为要为孩子们树一个榜样,也养成了非常好的文明习惯,这是文明创建润物细无声的一个表现。同时也增加健身步道的建设,特别是虞山步道。 
  记 者:虞山步道非常漂亮。 

  王 飏整个环虞山步道22公里已经基本建成,景色非常秀美。当然,除了虞山步道,我们还利用滨河临水的工程建设群众健身步道。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将近300公里的健身步道,经过这七年的努力,老百姓在健身方面的一些获得感也是非常强。 

  另外我还可以举个例子,比如大家很关心的交通秩序问题,我七年前到常熟工作的时候,机动车的保有量大概是16万辆左右,七年过去了,现在机动车总量是48万辆,是过去的三倍,交通压力非常大。我们大力度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了“一环八射”的快速路网体系。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市民要有一个良好的行车习惯,才能从根本上形成一个有序的交通秩序,推动文明交通。 

  近三年,我们加大了交通秩序整顿,真正让司机有序文明开车,让规矩变成文明习惯,我觉得成效很大。现在整个城市的交通井然有序。原来停车也是个老大难问题,这几年常熟增加了停车设施的建设和服务,更大力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停车场地。近几年增加的停车位可能超过了两万个,2017年以来,我们又开放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停车设施,让居民能够下班以后把车停到政府大院里,做到停车位共享。这也是文明创建当中的一个扎实举措,老百姓有了获得感,政府也在城市治理方面创新了路径,真正拉近了政府和民心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记 者:通过您的讲述,可以看到创建让常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提到改革开放,就不能不提常熟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模式——碧溪新型集镇建设,也叫做“碧溪之路”。 

  王 飏碧溪是常熟一个乡镇地名,它走的是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推动了常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走上了一条“农转工”的发展道路。我刚才说了,常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城,碧溪乡的创新就在于“亦工亦农”来推动发展,老百姓增收了,新型集镇形态也逐步形成了。这之后,乡镇工业就快速发展。所以常熟也是中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后来我们又顺应国家改革开放大势,尤其是抓住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机会,加快了内转外的发展速度。同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因为我们乡镇工业的基础比较好,民营经济又快速发展,就形成了内外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走上了由低转高的发展道路。 

  所以我觉得“碧溪之路”不仅形成了“亦工亦农”的发展路径,更为常熟近四十年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碧溪之路”也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它突破了陈旧的思维模式,变“搞农业”为“亦工亦农”,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一条创新之路。

  记 者:“碧溪之路”带给常熟更多是思想的大解放和发展模式的创新。 

  王 飏是。就是我们要坚持的城市精神——崇文尚和,创新超越。  

  记 者:在新时代,特别是创城成功之后,常熟要把文明作为最强竞争力? 

  王 飏是。我们去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之后,不仅有满满的获得感,更多的是责任感。下一步的创建之路怎么走,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提出要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强竞争力。

  创建应该是持久的,是一个浸润式的创建,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常熟坚持了二十年,并不会因为进入了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就可以歇歇脚,可以喘口气了。我们要往下走,要把冲刺式的创建转变为内涵式的创建,要让创建的“盆景”变为创建的“风景”。所以下一步创建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好:

  第一,要提升创建的高度。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创建工作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起谋划推进,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创建方向更准、目标更明。 

  第二,要提升创建的温度。我们依然要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把创建工作与党委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找到痛点短板。 

  第三,要提升创建的精度。我刚才介绍了我们有市长书记的点评交办会,下一阶段点评交办会要针对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来持续发力。比如说群众关注的农贸市场秩序问题、环境问题;比如说群众关注的小区物业管理问题;比如说已经解决了一部分的交通秩序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创建内涵得到提升、社会认可度得到更大提高,真正做到创建利民、创建惠民、创建为民。

  记 者:以问题为导向去解决群众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够让创建更有实效。您在今年春节的时候还专门到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家中去调研了? 

  王 飏是,我们每年都有一些走访,常熟也有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应该说他们是我们身边的楷模和榜样。我觉得文明创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市民日常生活当中,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身边的例子是最具象化的文明引领,我想我们选树这些典型、宣传这些典型,就是要发挥这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 

  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位百姓路长叫梁艳丽,大家热情称她为“红马甲大姐”。她原来就是一个新市民,到常熟来做一些小生意,一开始占道经营,后来我们也是规范察纠,她就入店经营了。她所在的这条马路叫荡墩路,大家都出店经营,不规范设摊,最后导致这条马路通行都非常困难,车都开不过,行人都很难走。城管在文明创建过程当中经常上门规范出摊行为,劝导文明经商。次数多了,这位梁大姐就感觉到城管讲得有道理,如果把这条路的环境弄好了,生意不是更好吗?交通通畅,老百姓也会满意;经营环境好了,老百姓消费环境也好了。她就主动挑起这副担子,说服左邻右舍这些店家一起自觉规范经营行为,慢慢地,她佩戴着红臂章,戴着小红帽,穿着红马甲,带着大家去规范。现在她每天两三个小时要在这个路段上进行巡查。 

  记 者:现在“红马甲大姐”一定也不只她一个了吧? 

  王 飏是,我们已经有千百个、上万个“红马甲大姐”了。另外还有我们的百姓楼长,有一位北门大街社区的大爷,名字叫吴祥麟,大家亲切叫他“老吴好公”,“好公”在我们那就是方言,是大伯、大爷的意思。他已经快80岁了,退休以来,在他所居住的小区参与各种便民服务,东家换个电灯泡,西家换个水龙头。他所居住的小区500户人家,他至少跑过400户人家。他不仅服务了大家,还带动了大家,使得整个小区乃至整个北门社区邻里相助、守望相助的风气蔚然成风。 

  记 者:刚刚您讲的这两个例子非常生动,但我想他们两个可能也只是常熟千千万万市民当中的一个代表,像他们这样愿意全身心投入创建的市民一定也非常多。 

  王 飏是。近三年常熟注册志愿者已经达到了17万名,现在还在不断增加。志愿服务队伍就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志愿服务活动是慢慢地也在推进常熟的常态化创建。我们在文明创建的道路上要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一方面是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到创建中来,形成共建共治的浓厚氛围。 

  记 者:创建给常熟带来了非常多的好处。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媒体的关注,有很多媒体把镜头聚焦到了常熟。今年4月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就专门制作了一期关于常熟铁黄沙的报道。 

  王 飏铁黄沙原来是长江里的一个滩涂,大概在七八年前,市委市政府从常熟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利用它的深水条件,规划建设深水港口和物流作业区,使得常熟港形成了三大常熟港作业区。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提出将铁黄沙由生产物流转化为生态保护。 

  铁黄沙区域大概12平方公里,在整个城市的北部,再加上长江将近100平方公里的水面,就形成了常熟北部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和涵养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研究出台了沿江生态经济圈的规划,让沿江产业结合沿江生态,做好布局调整和优化工作。我们明确了下一步通过“生态廊道+生态跳板+生态斑块”的技术路线,来丰富和完善常熟的生态格局,同时也通过这样一个技术路线来加快生态修复。我想铁黄沙的意义不在于这个岛本身,而在于我们贯彻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和指示,也在于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绿水青山。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齐头并进,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记 者:有句诗说得好:“十里青山半入城”,您希望常熟有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王 飏常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雄厚、生态条件优厚,也有很好的山水城一体的城市形态,我想我们要充分把各种资源利用好、布局好、规划好。尤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要求,结合常熟现有的条件,建设好我们的精致城市。常熟市委市政府提出,精致城市的建设目标就是要推动经济精明增长、城市精准定位、民生精细服务、文化精神铸就。我最后还是用一句我们的城市宣传语来结束今天的访谈:“江南福地 常来常熟”。欢迎广大网民常来常熟,越来会越熟。 

  记 者:谢谢王书记,我们也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您、送给常熟,希望常熟在创建道路上能够越走越远,一张蓝图绘到底,永葆文明底色。

  (记者:范曼瑜 编导/剪辑:赵洋 摄像:高晟寒、林和 摄影:段琳玉 监制:刘鲲鹏 责任编辑:桑小婷)

责任编辑:桑小婷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