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前几天看了您的宣讲,非常荣幸!您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您说您是参与北斗卫星系统建设的第一代大学生。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机遇或者环境让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北斗?
王淑芳:当时北斗(卫星系统)在筹备,筹备组到北航去招生,我积极报名了,觉得有一种新鲜感,这是一种挑战。
记 者:那您当时听说过北斗,了解北斗吗?
王淑芳:一点都不了解。那时他们有一场宣讲会,我当时听得热血沸腾。
记 者:您还记得是哪句话让您沸腾了吗?
王淑芳:就是这个项目是世界第三、国内空白。中国没有,而你学的知识恰巧能用上。
记 者:之后您就毅然决然地加入到北斗团队中了,是吗?
王淑芳:还是有犹豫的,因为我们家挺穷的,学费都是借的,我给家里写了封信,但在写信的过程中已坚定了信心。我想,可能这一辈子有很多机会挣钱,但参与国家一个大工程这样的机会并不是人人都有,个人发展应该是离不开时代的发展,身处时代大潮,只有潮起时自己才能跟着走。
记 者:就是再给您一次机会,您依然还是这种选择?
王淑芳:依然会这样选择。
记 者:现在提到北斗,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些,但我们仍很困惑,北斗到底在哪儿?
王淑芳:现在,人们几乎都离不开手机。其实,国产手机大部分都装有北斗的芯片。我们所使用的导航可能就是北斗提供的技术。
记 者:所以北斗每天都在伴随着我们。说到这儿,今天我们也准备了两个小道具,听说这都跟北斗的应用有关。
王淑芳展示北斗搜救型手机。来源:访谈视频截图
王淑芳:这个叫北斗搜救型手机,个儿很大,其实不做“三防”的话也没这么大。我们一代(北斗)开始的时候,这么大个儿,十几斤重。我们做实验,都是拉着、背着,现在北斗也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很大变化。
图为王淑芳在北斗用户机研发时期的工作照。图片由嘉宾提供
记 者: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时候,与您想象中有差距吗?
王淑芳:差距非常大。一说到当科学家,做航天,做科研,大家会觉得非常高大上,但我参与北斗(科研工作)的时候,连个固定办公室都没有,到处借办公室。开始是在一个招待所,办公桌都没有,后来条件再好一点,在招待所有一个特别小的小间,里面坐4个人,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大头扇,就那样子。基础科研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一代人能够见效的。
记 者:一直支撑您的动力是什么?
王淑芳:我觉得有两个。第一,信心。美国有GPS,俄罗斯有GLONASS,我相信中国人也具备这样的能力。第二,奉献。基础科研需要有奉献精神的人,所以,我愿意做这样的人。
记 者:在这种(初期)高辐射的环境中,对您个人有什么影响?
王淑芳:我女儿现在刚上初一,我好多同学的孩子都上大学了,就是因为当时辐射不敢要孩子。当年我们在做北斗实验时,一位女同事怀了双胞胎,我们都特别欣喜,她却吓得直哭,为什么?怕宝宝畸形。她顶着巨大压力,生下两个宝宝。我现在欣慰地告诉大家,是一对非常健康的男孩。
记 者: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我相信您对这句话也有自己的深刻理解。
王淑芳:是的。就我自己而言,最初,北斗并没有对外大力宣传。按常理,好不容易村里飞出个“金凤凰”,可能爸妈都巴不得到处宣扬,但我没跟家人说,他们也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他们(不理解)甚至觉得有点丢人,认为闺女本来上了那么好的大学,现在到底在干啥也不方便去说。
记 者:您也没有跟他们解释过?
王淑芳:不便解释太多。更多的就是告诉他们我很好。我毕业三年妈妈就走了。1998年,北斗在星地联调,是上卫星前的最后一次调试。回到家,知道妈妈没了,我就请了两天假,很多人都不太理解,说你们至于忙成那样吗?那会儿,北斗人太少了。放卫星的地方就是卫星轨道,其实跟地面停车场特别像,要先到先得,我们当时在跟其他国家争一个轨道的位置。现在想想,当年若不是抢占先机,去争取一些国际的频率资源和轨道资源,现在,可能再有钱也不一定有中国的北斗。
忠孝难两全,在第一次央视报道我的事迹时,我70岁的大姐哭着给我打电话说,如果爸妈在该有多好。我当时眼泪就一直流,我相信父母在天上一定能看到今天的北斗,因为北斗也在天上闪亮。
记 者:我们了解到,2007年您到了交通部工作。
王淑芳:对,从科研岗位转到了北斗的应用行业。北斗科研是很高深的,到交通行业,主要是行业应用。所以那会儿我自嘲:“完了,我又从天上落地下了。”
记 者:我突然想到一个小插曲。据了解,您曾经到一个地方做宣讲,结束后,台下观众要提问,他们边举手边喊:“北斗、北斗,等一下。”是吗?当时您在台上听到这样的称呼,心里生气吗?
王淑芳:我不生气,反而很自豪,我成北斗“代言人”了。
记 者:现在您到了交通部,更重要的是做北斗的推广?
王淑芳:推广北斗的过程非常难,总出差、到处跑。
记 者:听说您在出差路途中写过一首诗,非常美,“踏朝霞,迎风雪;城际如梭,高铁山间过。野鸟衔枝蓄冬巢,迟暮中年,无暇时光错。”当时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王淑芳:这是我当天往返山西太原。当时车在山间走时,看见一棵棵树呼啸而过,我觉得自己像一只鸟,鸟儿在蓄冬巢,我在干什么?我在做自己的事业。突然有种感慨,做北斗这么多年,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所以说迟暮中年,无暇时光错,必须抓紧时间做事。
王淑芳工作室成立。图片由嘉宾提供
记 者:这张图片记录的又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瞬间了。您给我们讲讲工作室的揭牌仪式是在什么时候举行的?
王淑芳:2017年5月4日。
记 者:为什么选在青年节?
王淑芳:因为我的工作室以青年为主,您知道做IT的,基本都是青年人,我的工作室成员平均年龄32岁。
记 者:这么年轻。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是什么?
王淑芳:我是这样想的,一个人力量必定有限,一定要有一个团队,所以当时就想成立一个工作室。我们这个工作室每年承担至少一项到几项的民生实事任务。比如,2016年,我们在重点应用车辆上装了北斗卫星导航,重点应用车辆就是易出事的大货车、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大客车、易产生次生灾害的载有危险品的车。那一年较2011年,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死亡率同比下降60.9%,这件事我印象深刻。
记 者:下降这么多!
王淑芳:工作室成立的初衷,首先是一种精神传承,其次是让更多的团队走向民生,为行业服务,为百姓服务。
记 者: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间,交通运输行业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交通人,您有什么感受?
王淑芳:非常自豪!这40年,中国交通领域有很多世界第一,城市地铁里程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里程世界第一、高铁里程世界第一,所以我们都由衷地自豪。同时,交通领域正插上科技的翅膀迅猛前进。北斗进交通,就是为交通插上科技的翅膀。
记 者:与您聊天的过程,也是感受榜样力量的过程。我们需要更多像您这样的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过程中,奉献自己的力量,谢谢您!
(记者:范曼瑜 摄像:刘鲲鹏 林和 摄影:段琳玉 编导/剪辑:高晟寒 赵洋 责任编辑:张慧磊 监制:刘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