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中国文明网
“信用+志愿”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
记者: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方面,威海有哪些探索?
张海波:作为首批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威海信用体系建设起步早、基础好,综合信用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我们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创新推行“信用+志愿”工作模式,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参与者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已深入人心。
我们把社会征信管理与鼓励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将志愿服务活动时长与个人信用积分实时挂钩、即时折算,志愿者按照积分等级可享受贷款免担保、免费乘公交等386项优惠,参与志愿服务既有面子也得实惠。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占户籍人口的26.2%,每4个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
志愿服务好不好,贴近群众需求是关键。我们大力推进“信用+志愿”项目化运作,形成了“餐前一刻钟”理论宣讲、“文明实践星期六”等2000多个深受欢迎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比如,创新探索的“信用管理+志愿服务+暖心食堂”,免费为8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提供“集体供养式”就餐服务,解决了农村老人吃饭这个民生大难题,并通过播放主题宣传片、读报、聊天等方式,带动更多老人由关爱对象变为宣讲主体,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党的政策、身边好人好事,教育子女以及身边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目前,全市已建成“暖心食堂”453处,成为了传递党和政府关爱的“暖心驿站”,凝心聚魂、固本培元的思想阵地。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厚植城市文明内涵
记者:威海顺利通过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呢?
张海波: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广大群众的精神福祉,是厚植城市文明内涵的重要手段。我们始终聚焦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全市人均文化事业费、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等6项指标全省第一,在全国首创实施了文化公益创投、文化时间银行、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3个文化服务项目。
围绕夯实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基础,近几年我们投入60多亿元实施了一批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工程,群众艺术馆和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设施和功能全国领先;14条主题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记忆,381处特色博物展馆散布城市的大街小巷,41处“不打烊”的城市书房点亮阅读时光;所有镇街全部建成高标准综合文化站,90%达到国家一级站水平,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在城市的公共文化场馆、文化活动中,还活跃着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他们通过“明察暗访”,对场馆服务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更好满足老百姓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朝精致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我们将信用积分与文化志愿服务相结合,创新开展了“文化时间银行”项目试点,激励引导更多文化志愿者投入城乡文化志愿服务,带动全市文化志愿团队发展到4000余支,每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进农村等系列活动3万余场次,社风民风得到持续改善。
我们打造了一系列精品文化活动的城市名片,精心举办“群星大讲堂”、幸福威海广场文化活动等,“5·23歌咏会”已经连续举办47届,升级成为威海国际合唱节。持续开展“书香威海·全民阅读”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工程,让更多优质文化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涵养提升城市品格
记者:新形势下如何保护利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是一个重要课题,威海在这方面有哪些有益实践?
张海波:建设文明城市,必须用红色文化补钙,让城市有灵魂、有气质。作为甲午战争的主战场、红色胶东的核心区,威海有着独特的历史记忆。我们深入挖掘“红色矿藏”,全域打造了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建设了全国首个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基地,每年吸引10多万人次前来培训学习;组织对区域红色资源进行抢救式挖掘,474处红色印迹已完成抢救保护299处,整理革命故事1300多个。今年,我们还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绘制“威海红色基因图谱”,对全市红色遗迹遗址、人物故事等进行系统整理、串珠成链,全景展现威海红色历史风貌。
近年来,我们运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各种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特别是年轻人愿意接受的方式,用一个个接地气的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用红色精神润物无声。红色故事不仅“火”了,还更“活”了。我们将红色文化产业与休闲、健康、农业、体育等产业融合,培育文化旅游的新亮点、新名片,乳山市马石山、东尚山等一批沉寂了几十年的小山村,通过开发红色体验项目,发展民宿经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浓厚的红色文化涵养了威海的城市品格,勤劳勇敢的威海人也让红色基因血脉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