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歌】张天彤与新山歌社:黄土地上的歌
发表时间:2020-08-10来源:幸会音乐微信公号
  01.陕北地况概貌

  陕北指的是陕西省境内北山(位于凤翔、耀县、韩城一线)以北广大地区,它是陕西省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区域,在黄土高原之上,东邻西晋,西抵宁夏,南临铜川,北至蒙古。这里不仅是炎黄子孙的摇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

  自古以来这里都是兵家必争的战争频发之地,生态环境曾几度遭到严重破坏,昔日的陕北千沟万壑,黄沙满天。由于地处半干旱地带,人们的耕种大多是在山坡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衣食住行受到严重影响。

  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陕北人民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过着温不裹腹的日子。这样的生存处境使得陕北民歌带有浓重的苍凉、悲情的色彩。

  02.陕北民歌种类及特点

  源远流长的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情感与生活的集中表达。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蕴、历久的方言曲调、风格的率真粗犷,彰显了陕北文化厚重深邃的历史积淀,映衬出陕北人民的文化血脉与心路历程。

  提起陕北民歌,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信天游,把信天游视为陕北民歌的代名词。事实上,广义上的陕北民歌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等。

  其中的山歌指的就是信天游(人们又把它称为“顺天游”,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狭义上的陕北民歌),它是陕北民歌中最具特色的歌种,其数量最多,流传最广。信天游是人们即兴而作、信口漫唱的一种山歌形式,不仅流行于陕北,在邻近的陇东及宁夏东部盐池一带也非常流行。信天游的产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陕北山连着山,沟连着沟,人们在山上劳动,脚夫们赶着牲口,走在险峻的山路上,为了排遣心头的忧愁和寂寞,便触景生情,即兴编唱,用高亢悠长的音调,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信天游因此得名。正如民间所唱的那样:“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

  信天游的特点:

  1.信天游的歌词通常为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大多采用比兴的手法,一般来说是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即“索物托情”“触景生情”。

  陕北民歌善用方言俚语,“不要害急”“不得见面”“闪在大路口”这些口语化的语汇充满了乡土气息。陕北民歌中还擅用叠词,“青线线”“人尖尖”“苦水水”“泪蛋蛋”等重叠形式,有着厚重的西北方言词汇特色,妙趣横生,既丰富了旋律,又充分表达了情感。陕北民歌中还常见虚词,使得歌曲更具感情色彩,更能打动人的情绪,最为常用的有“这么”“那么”“哎呀”“呀么”“唉”“哎咳咳”“呼咳吆”“吆号号”等。

  2.信天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的曲调高亢宽广、起伏跌宕,风格豪放粗犷、回肠荡气,节奏自由悠长,这是由陕北人的性格和演唱的场合所决定的。演唱者常用真假声结合的高腔演唱,时而激越奔放,时而委婉深情。乐曲表现的有亲人别离之悲,也有走西口、揽长工的相思之情,歌声中也更多地充满了对黑暗世道的愤懑不平,如最有代表性的《脚夫调》中出现连续大跳, 通过用高腔演唱将脚夫的愤恨与不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另一类型的曲调细腻婉转,音域不宽,节奏鲜明,结构方整。风格较为轻松、明快又不失诙谐,多用于表达爱情内容,也常为妇女劳动干家务或静夜独思时所唱。演唱者多用平腔演唱,如大家所熟悉的《知道不知道》,旋律自然流畅,优美恬静,充分表达出恋人之间的无限爱意。

  除了信天游,广义上所指的陕北民歌还包括劳动号子和小调。

  劳动号子是起源于陕北人民生活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歌曲,在劳动中人们常以喊口号,或是以歌唱在劳动中打发枯燥而繁重的工作而形成的一些民歌。因此,歌曲的内容也跟劳动紧密相关,包括黄河船工号子、打夯号子、采石号子、打硪号子、绞煤号子等。

  小调则指的是流传于陕北地区的民间小曲,包括一般小调、丝线小调、社火小调、风俗小调等。一般小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哼唱的小调歌曲,它不依附于特定的民俗事象,也不用丝弦和击奏乐器伴奏,更不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在山间或庭院随时脱口而唱,用以抒发个人感情。丝弦小调包括打坐腔和耍丝弦,打坐腔是带乐器伴奏的小调坐唱;耍丝弦是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小调坐唱,又称“耍乐器”,代表品种有榆林小曲、榆林清唱曲等。社火小调,即陕北秧歌,是一种传统的、自娱性质的广场舞蹈,又称闹秧歌、闹红火。风俗小调指的是陕北民间百姓在喜庆宴饮时唱的一种歌曲。除此之外,广义上的陕北民歌还包括儿歌。

  03.陕北民歌的收集与整理

  由于历史上的陕北环境闭塞、交通不便,使得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蕴藏很少被外界了解。直到20世纪30年代红军进入陕北,特别是1938年延安“鲁艺”成立后,当时的鲁艺音乐系师生便开启了直接从老百姓口中采录收集、记录以陕北为中心的陕甘宁民歌的活动。虽然当时整理记录下来的民歌数量不多,但其开创意义非同一般。

  至此,陕北民歌不断与时俱进,在后来的每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新的经典曲目流传,并产生全国性的广泛影响。这其中不但包括了20世纪40年代的《拥军花鼓》《刘志丹》《打南沟岔》《秋收》《绣金匾》《东方红》《高楼万丈平地起》,50年代的《三十里铺》《兰花花》《脚夫调》《五哥放羊》《赶牲灵》《跑旱船》《走西口》《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尤其还包括了90年代以来的《黄河船夫曲》《泪蛋蛋抛在沙蒿蒿里》《老祖先留下人爱人》《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一对对鸳鸯水上漂》等。经典民歌持续性的出现和广泛传播, 也成为20世纪陕北民歌中十分奇特的现象。

  陕北因黄土高原而有着独特的黄土地文化,陕北民歌不仅是黄河和黄土地的产物,更是黄河文化和黄土地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所形成的华夏文明已深入陕北人的血脉。当代陕北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枚绚丽瑰宝,它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标志着历经数千年历史沉淀后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是陕北人民特有精神气质和博大胸怀的艺术表征。

  传承陕北民歌,让陕北民歌在新的时代里散发出更加璀璨独特的艺术光芒。

  04.教唱陕北民歌
  2019年6月3日,中国音乐学院学生社团“新山歌社之陕北民歌专场”,指导教师张天彤教授特邀了当代优秀陕北民歌手杜朋朋。
  刚刚三十岁出头的杜朋朋是当代年轻的陕北民歌演唱者中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歌者。三年前,他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陕北民歌班”。在他的歌声里既有扎根黄土地的浓郁陕北风格,又有一定的用声技巧,其声音自如通透,能够非常巧妙地将民间唱法与学院唱法相融合,他的演唱完全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标准,也因而受到了中国音乐学院学生们的喜爱。

  这首《走西口》被杜朋朋稍作改变,将以往为女性演唱的用词和口气改为男性的视角。在演唱中他进行了二度创作,他反复强调:“唱陕北民歌,一定要真实的去体会歌里面的感情,有感情才有音乐。”

  张天彤老师总结了杜朋朋演唱陕北民歌的一些要点:完整、衔接、语气、情绪、感情。

  最后,张天彤老师对杜朋朋老师进行了口述采访。这段采访展现了杜朋朋的自幼生活环境、个人成长过程、学唱陕北民歌的经历和体会。大家也能深切地感受到杜朋朋为人的淳朴和率真。杜朋朋如此年轻就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这其中既有贵人的相助,更多的则是得益于他个人的勤奋与执着!
责任编辑:高晟寒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5884303&encoding=UTF-8&data=AFnJjwAAAAcAAMqbAAAAAQA_44CQ5a625Lmh55qE5q2M44CR5byg5aSp5b2k5LiO5paw5bGx5q2M56S-77ya6buE5Zyf5Zyw5LiK55qE5q2MAAAAAAAAAAAAAAAuMCwCFGL6nP-0bt1-NO53EeH6DsOt7hiZAhRnX7KwobjPcUjlMiWiPaLH7pVxlg..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5884303&encoding=UTF-8&data=AFnJjwAAAAcAAMqbAAAAAQA_44CQ5a625Lmh55qE5q2M44CR5byg5aSp5b2k5LiO5paw5bGx5q2M56S-77ya6buE5Zyf5Zyw5LiK55qE5q2MAAAAAAAAAAAAAAAvMC0CFQCFocrcGAixNMTpn2BcgeOHyZOZqwIUCvNA3BxpkxSOmwDoKYXazo300bU.&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