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不同领域,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闪耀神州大地的科技工作者——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成长于不同的时代,却有相同的精神品质;他们专注于不同的领域,却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为目标。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品质之美、精神之美,闪耀在神州大地,也闪耀在科技星空……
“一定要挑好这个担子”
对于地质学家来说,“走路”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拉萨到羊八井这条路,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一走就是40年。从浅层地热到高温深井,从设计勘探到开发利用,多吉用40年的心血在雪域高原书写了一段“地热传奇”——不仅结束了我国没有单井产量万千瓦级地热井的历史,更开启了地热开发利用的“羊八井时代”。
地质工作很苦,尤其是在青藏高原。为了能尽快摸清资源“家底”、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吉几乎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背着馒头上山,背着石头下山”,多吉乐在其中。在他看来,西藏是他的故乡,能在故乡为国家勘探储备资源,是他这一生都倍感欣慰与荣幸的事业。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
“责任”,也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蔚保国经常提起的两个字。作为我国最早参与北斗系统建设的核心骨干之一,他扎根科研一线23年,历经北斗工程全过程,创造性提出了“数字多波束多星测控技术体制”,解决了困扰我国航天领域的多星测控难题。
为了北斗系统的成功建设和装备应用,他夜以继日地带领团队攻关、论证。“我们加班时,他在加班;我们回家了,他还在办公室。”“每次出差,他都背一个双肩包,包不大,却很沉。包里面衣服没几件,更多的是专业书籍。”在同事眼里,蔚保国是个很“拼”的人,他却说:“我不敢也不能松懈,因为我从事的是国家的事业,我一定要挑好这个担子。”
“就是要一条路走到底”
对于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杜娟来说,“就是要一条路走到底”,研发出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的盾构机。
盾构机,能穿山、可越海,不仅能大幅提升施工效率,还能把人们从危险的隧道挖掘中解放出来,因此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作为集机、电、液、气、传感于一体的大型自动化掘进设备,盾构机的零部件有1万多个,一个控制系统就有2000多个控制点,自主研发十分困难,国内市场长期被“洋盾构”垄断。
“别说研发了,包括我在内,那时很多人连盾构机长啥样都不知道。”王杜娟回忆,没有技术储备、没有专业指导,一切从零开始。凭借着“就是要一条路走到底”的韧劲,王杜娟一路攻坚克难。为了验证实验数据,她跑工地、奔现场、下隧道,跑遍了全国40多个地铁建设城市,将最美的年华献给了隧道掘进机研发设计事业。多年来,王杜娟和团队相继在复合式盾构机、泥水平衡盾构机、岩石隧道掘进机、异形隧道掘进机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隧道掘进机领域的空白,引领着行业的发展。
作为参与和见证我国汉字信息处理、微机、国产软件和CPU发展历程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对于“自主可控”的坚守,也有“就是要一条路走到底”般的执着。
作为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的首创者,他主持研发了“联想式汉卡”和联想系列微型机,也一直致力于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核心技术和产业。“过去‘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做法,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是行不通的。”倪光南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虽已年届八旬,在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广开源软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培养人才等方面,倪光南依然活跃,他用行动践行着中国科学家对于自主创新的使命与担当。
“科学研究本身也是做人”
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素有工业“黄金”之称。而从工业应用上来说,稀土分离技术的一个工艺参数改进,就能提高纯度、降低污染、节约开支。几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钻研的就是这一技术。
稀土分离,不仅是化学的基础研究,还是一门计算机编程方法和化学研究相结合的学问。过去的编程计算机无法自动识别输入错误,只能靠人工一点一点地校对,从浩如烟海的字母排列中把错误给“捞”出来。年轻时,严纯华曾翻遍4000行程序纸,只为找出一个输入错误,以至于“看到程序纸就会恶心和头晕”。
严纯华这样看待自己的“执拗”:“做出一个有用的成果,就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因此就想要把这件事做好,自尊也就变成了责任。”为了“把这件事做好”,严纯华在科研一线一干就是几十年,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实现了中重稀土串级萃取工艺参数的准确设计及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他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设计和控制方法。通过建立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严纯华系统研究发现了“镧系收缩”效应对稀土纳米晶的结构影响规律。
“科学研究本身也是做人。”严纯华说,“以我从事的稀土研究为例,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从老师们身上学到爱国、责任、使命和担当的精神,逐步学会做人。”(记者 谷业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