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国家电网江苏省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技师朱洪斌
朱洪斌今年喜事连连:1月9日,创新成果“变压器潜伏性缺陷的油中气体检测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月,六氟化硫气体质量现场快速分析装置第三代产品研制成功;紧接着,一项新的国家发明专利已被受理……
今年51岁的朱洪斌,是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设备状态评价中心物资检测室的技术主管,他从事的电力油气化验工作,在行业内叫油务工。
在庞大的电力系统中,电力油气化验是个不起眼的附属小专业。然而,自学考试计算机大专毕业的朱洪斌却在这个小专业里有了一番大作为,成了一名顶尖高手。
立志成为电气设备的顶级“验血师”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的核心设备,80%的停电事故由其故障引起。电网设备中的变压器,需要用变压器油作为介质,既用来绝缘,也用来散热。变压器油中溶解的气体含量,直接反映着变压器设备的健康状况。朱洪斌的工作,就像是医院里的验血师,通过油气化验检测变压器油,分析变压器的运行状况。
一台中等容量的变压器,价值就达千万元。一旦发生故障导致停电,更会引起一连串的经济损失。而变压器返厂维修,不仅耗时,运输也是个麻烦事。
然而,变压器潜伏性缺陷产生的油中微量气体无法敏锐捕捉,先进诊断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空白。
以往采用传统的油色谱分析法对变压器进行故障诊断,需要从现场取油样后拿回来做检测,其间存在多个问题。采样过程中,油中的气体可能泄漏出来,造成采样不真实;从外地现场采样到检测室,远途运输也带来安全问题。而且,当时采用的检测手段,精度低、误差大,既费时费力,又难以及时真实反映出设备状况。“可能等你反复检测后得出结论,设备都出问题了!”
朱洪斌对2005年9月初的一起事故印象深刻。“当时要为在南京举办的全运会供电,检测一台变压器时,怀疑其可能存在隐患。但因为检测精度不够,检测数据一会儿正常一会儿不正常,难以准确判断。结果,变压器烧坏了。幸亏从外地紧急调用了一台,否则定制设备,还要花上好几个月,就耽误大事了。”
如何提高检测质量和效率,保障设备安全?朱洪斌立志当一名电气设备的顶级“验血师”。
研发高效精准的“验血”设备
目前,世界上对油中微量气体的检测分析只有油色谱和光声光谱分析两种方法,因前者精确度高而被广泛采用。但是,因为标准油配置问题,精度误差也达10%,即使最后检测出变压器有问题,往往设备已经“病入膏肓”。
于是,朱洪斌带领同事们自主研发标准油的配置。
为了保证采样的精确,朱洪斌研制了专门的采样装置,使得采样过程全密封,真实反映变压器油的实际状况;他还研发了网络色谱仪,当地供电企业可以就近检测变压器油,而在南京的朱洪斌,还可以远程监控检测地的电气设备。
“现在,变压器油中即使有一百万分之一的气体,我们都能检测出来!”朱洪斌的获奖成果,实现了对变压器油色谱分析全过程的现场实时监控,检测精度提高了10倍,并且将数据分析误差降至传统方法的1/6。
2014年后,江苏电网采用六氟化硫气体作绝缘介质的设备越来越多了,朱洪斌又主持研制出了“六氟化硫气体质量现场快速评价系统”,不仅实现了六氟化硫气体质量验收的现场检测,而且将单一检测样品的全分析时间由18小时缩短至40分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还杜绝了气体由现场运回实验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要做就做到最好”
1988年秋,朱洪斌以自学考试微型计算机应用专业大专毕业生的身份来到国网江苏电科院,岗位却在完全陌生的化学室。
为了能胜任工作,朱洪斌白天在实验室分析油品、检测成分,一直干到下班;晚上坚守到深夜,在试验设备前查看运行情况,分析、记录试验数据。多年下来,朱洪斌做的笔记有70厘米厚,记录的试验数据有上万份。
功夫不负有心人。29年来,国网江苏电科院油气试验技术和设备不断完善,由朱洪斌主持研发的科技项目已获31项国家专利。朱洪斌先后获得“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国家电网公司技能专家”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从油中气体检测的仪器校准、样品采集、油气检测和数据管控4个环节入手,逐个攻克技术难关。现在,电气设备有没有毛病,通过朱洪斌的‘验血’方法,就像实现了由生病后诊断治疗到稍有不适就被发现防治的转变,可以将变压器故障消除在萌芽状态。”近3年来,江苏电网利用朱洪斌电气“验血”法共筛查出220千伏以上变压器早期缺陷75起,降本增效达2.51亿元,间接增加的供电量达11.5亿千瓦时。多个省级电网推广应用了朱洪斌的研发成果。
如今,朱洪斌正在着手研发六氟化硫气体的循环净化装置,若探索成功,可以更好地杜绝排放,保护环境。
“要做就做到最好!”朱洪斌说,作为一名油务工,就要用工匠精神追求更高的检测标准和更好的检测效果。(中工网记者 王伟 中工网通讯员 沈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