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南阳师范学院“科技支农”志愿服务项目
发表时间:2018-11-30来源:中国文明网

  项目名称:南阳师范学院“科技支农”志愿服务项目           

  开展项目的时间:2006年                                  

  参与项目的注册志愿者人数: 5272人                                                          

  项目概述及亮点成效:南阳师范学院立足自身人才、科研优势,2006年启动“科技支农”志愿服务项目,注册志愿者包括农学、园林、生物、地理等专业博士、教授120名,高素质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志愿者5200余名。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条例和制度,规范服务管理。通过实地调研、对口支援、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精准帮扶等方法,聚焦支柱农业、特色农业、现代生态农业等方面,持续开展系列化科技支农活动,为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不忘初心,志愿服务传承12载。12年来,“科技支农”志愿服务队在周边13个县市分别建立“科技支农”服务站,一届又一届的青年学子,一批又一批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不断加入志愿服务队,使志愿精神在科技支农活动中得到升华。发挥“三个”优势,推动科技支农。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整合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等学科,打造科技支农特色学科专业群,为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先后招募120位博士、教授和50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志愿服务队伍。发挥科研平台优势,依托学校河南省伏牛山昆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菌类工程技术中心、南阳市小麦玉米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学术研究,为志愿服务提供智力支撑。创新载体,打造“三化”服务体系。打造“专业化”服务团队,志愿服务队由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的博士、教授和学生组成。创新“立体化”服务模式,与南阳市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和各县市农林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多地建立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健全“规范化”管理机制,制定《“科技支农”志愿服务工作条例》,推进了科技支农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通过实施“科技支农”志愿服务项目,一是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助力改善农村环境。为宛城区、淅川县、镇平县等地进行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承担了南阳画家村、唐河申老庄村、社旗周庄新村等“美丽乡村”设计项目,设计景观规划方案50余套。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彩绘“文化墙”、环保知识宣讲、美丽乡村清洁等活动100余场,将先进的理念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递到农村,助力新农村建设。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精准扶贫。“科技支农”志愿者共进村服务120余次,开展技术讲座120多场,制作展板300多块,走访农户400多家,服务群众12000余人。志愿者年行程近5万公里,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采集制作植物数字标本10万多号,鉴定维管植物2468种,为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持和素材。申报相关国家自科基金项目36项,省部级项目83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8篇,授权发明专利56项。先后为淅川、邓州、南召、西峡等地贫困村设计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在淅川县建立了猕猴桃、金银花等探索性科研实验区。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库区培育出了耐淹抗寒、可做香菇培育基质的香根草品种,种植近万亩,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淅川县九重镇进行菌草袋料香菇栽培技术培训,为贫困户提供菌种和长期管理服务。三是志愿服务双赢发展,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丰富的志愿活动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志愿者有10%的学生获得省级奖励,20%的学生获得校级奖励,有160名学生考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有8名志愿者学生成为回乡创业的典范。

  南阳师院“科技支农”服务队先后获团中央2016年“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团队、2018年获“全省教育系统学雷锋先进集体”、南阳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

  开展活动的照片:

  

  

  推荐单位: 河南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王 小宁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