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刘玉杰
发表时间:2018-11-29来源:中国文明网

  姓名:刘玉杰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2.10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所在志愿服务组织:聊城市慈善义工协会

  主要服务项目:拥军、助学、扶老、助残等

  何时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010.12

  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数:3800

  主要事迹:

  勇于担当踏踏实实做公益的志愿者

  刘玉杰,中共党员,1998年12月参军入伍,200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12月由部队转业后分配至市民政局慈善总会工作。在部队期间连续10年被评为优秀战士或优秀党员,还分别被集团军和山东省军区表彰,荣立三等功三次。转业至慈善总会后,刘玉杰也与公益深深结缘,退伍不褪色,不忘初心,积极学习各项法律法规,2015年考取社会工作师证书,还长期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等空闲时间向困难家庭伸出援助之手,在日常工作中成为困难群众的知心人。8年来,刘玉杰的脚步遍布了聊城大大小小的村镇,为吉林白山来聊城就医,75岁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付庆兰及其女儿办理了医疗、救助、保险等事项,避免了母女两人病倒街头,无家可去的处境。还先后帮助了东昌府区新区办事处半身不遂的姚玉清、冠县店子镇63岁得怪病的曲延图、冠县照顾瘫痪妈妈的农村女孩孔艳艳、北馆陶70岁孤身一人患有癌症的王西衷、莘县王庄集镇得白血病的6岁孩子王红胜、阳谷县大布乡身患脑血栓后遗症的困难家庭虞久玲,金斗营西金村父子两人都患有重病的78岁于长明、临清被丈夫抛弃患有癌症晚期与8岁女儿相依为命的丁元美……刘玉杰都曾竭尽全力地去帮扶,成为困难群众口中的“知心哥哥”“爱心叔叔”等。

  刘玉杰多年来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等空闲时间向300余户困难家庭伸出援手,每次都带头捐款捐物,平均每年捐出3000余元,每年志愿服务时间平均达到400余小时,利用掌握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积极链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各类资源,为困难家庭争取各类资金120余万元,联系有爱心的品牌服装公司,捐赠爱心新衣物7200件。

  2014年在全省开展的民政系统工作人员联系孤儿活动中,因成绩特别突出,时任省民政厅厅长王浩做出向“聊城市刘玉杰同志致敬!”的重要批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民政系统先进个人”“市直民政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爱国拥军模范个人”“齐鲁和谐使者”“聊城好人”“山东好人”等荣誉称号。

  不忘初心,筹备成立慈善义工协会。为了帮助更多困难家庭,刘玉杰个人出资三万元作为注册资金,带头发起成立聊城市慈善义工协会并担任会长职务,协会始终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围绕拥军、助学、扶孤、敬老、助残等开展了一系列公益爱心活动。如今,协会会员523人,行程三万多公里,爱心人士面对面对贫困家庭捐款捐物折合共计21万余元,志愿服务时间达3万余小时;山东电视台《慈善真情》栏目多次专题报道,《大众日报》聊城文明网、《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电视台、等10余家省市媒体百余次刊登播出其本人和协会先进事迹。协会“爱暖夕阳”项目被共青团聊城市委、聊城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首届社区志愿服务优秀项目。

  聊城市慈善义工协会成立之后,刘玉杰以身作则,事必躬亲,经常带领志愿者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赴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20多个公益机构或贫困乡村进行捐赠粮油用品或义演、义剪等活动。组织医务志愿者定期到失能、失独、特困残疾家庭走访,送医送药,打扫卫生。组织部分留守儿童春游、开展对贫困青少年家庭开展“爱心圆梦”等各项爱心活动,让他们愉快健康顺利成长长才。带领法律、营养健康、励志教育志愿者开展进课堂活动,聊城水城中学、聊城七中、东方双语等学校2万余名师生聆听,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和好评!为贫困家庭老人、烈军属免费更换纱窗和下水道管,免费维修、清洗各种家用电器,义务理发。为方便社区居民到社区办事,解决直饮水问题,联系爱心商家捐赠多套直饮水系统,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为了提高省级贫困村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文明素养,带领大学生志愿者义务为村里墙绘。2016年开始联合中国银行聊城分行争取资金30万元,定向救助莘县古云镇10名贫困孤儿或亚孤儿,直到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为进一步深化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氛围,提高我市文明创建的知晓率、参与率与满意率,多次带领广大志愿者深入社区进行入户调查走访。在开展的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活动斗争中,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带领志愿者深入乡村、社区进行大宣传、大排查、大走访活动。2017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他义务负责全市507支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项目的审核,利用微信、电话、会议等方式为万余人解答了网上注册、密码找回及使用方法。

  “踏踏实实做公益,让公益成为一种习惯。”刘玉杰及他的爱心团队正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为和谐文明水城做着添砖加瓦和应有的贡献!

  推荐单位:山东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王 小伟
【纠错】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