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兰州,乍暖还寒。而在兰州市安宁区孔家崖街道一间简陋的民房里,却是暖意融融。这一天,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12名大学生如约来到这里,和年过八旬的孔繁云老人围坐在火炉旁谈天说地,小屋里充满了欢笑。
这是兰州交大大学生志愿者陪孔繁云老人度过的一个普通的上午。在兰州交大机电学院,一届届志愿者前赴后继、爱心接力,陪伴孔繁云老人度过了22个春夏秋冬。
“从以前的铁道学院,到现在的交通大学,一年又一年世事变迁,一届又一届学生来了又走,唯一不变的,就是大学生志愿者坚守承诺,对孔繁云老人的一片爱心。”兰州交大机电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张晓丽说。
9岁时,因为出麻疹,孔繁云双目失明,生活陷入困境。孔繁云终身未婚,多年与哥哥一家人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很艰难。1995年年初,当时的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了解到孔繁云的状况,便将他列为帮扶对象。两年后,机电学院志愿者协会与安宁区孔家崖乡政府签订“敬老扶弱”项目,将帮助孔繁云纳入协会的重点服务工作。
自那以后,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每到周末,都会有来自兰州交大的志愿者来到孔繁云家,大学生们拎着牛奶、水果、蛋糕等礼物,成群结队地来看望老人;同时,还帮助整理房间,清洗衣物和被褥等。
每次做完家务,大家总会围坐在老人周围,听孔繁云讲过去的故事;志愿者们也喜欢把学校里的趣事讲给老人听。多少年来,每到周末,总会有爽朗的笑声从小屋里飘荡出来。
从当年的30名志愿者,到如今扩大到4000多人;从每两周一次探望,到现在一周一次,甚至多次探望,照顾孔繁云老人的爱心接力,兰州交通大学学子一接就是22年。
来自江苏的李雯珺今年大二,从大一加入机电工程学院青协开始,就积极参与照顾孔繁云老人的活动。“刚开始根本听不懂方言,后来听得多了也能明白大概,现在每次去都和孔大爷谈笑自如。”李雯珺高兴地说,孔大爷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总会记住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每次一听到声音,就能乐呵呵地叫出我的名字”。
如今,每到周末,志愿者还没到家,孔繁云老人就早早打开门等候着;干完活动身离开时,老人总会依依不舍地挽留大家。今年大三的桑兴岭经常去看孔繁云老人,他感觉“和大爷聊天,就像和自己的爷爷奶奶聊天一样亲切”。
“照顾孔大爷这几年,最深的感触就是懂得了感恩。”机电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代歧说,每当陪伴孔大爷时,总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以前两周才给父母打一次电话,现在一周会打两三次电话问候”。
“以前听学长学姐说,学院青协已经坚持照顾孔大爷很多年,许多已经毕业的学长经常来看望大爷。”对此,李雯起初觉得难以置信,现在自己参与其中,才觉得一切如此真切。“以后毕业了,我也会抽空来看望大爷,陪他聊聊天。”李雯说。
孔繁云老人的家并不大,陈设简单却整洁干净。这些年,大学生志愿者粉刷了老人房间的墙壁,老人用的桌布、床单、被罩,以及穿的衣物,都由学院出资购买。前不久,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孔繁云老人来到兰州交大,圆了他的“大学梦”。
“22年春夏秋冬,大学生志愿者在奉献中收获着成长。”张晓丽说,尽管很多学生起初参加志愿服务都比较盲目,不知道做什么,又有何意义,但一次次参加活动后,他们变得更加懂事了,也收获着别样的成长。
近年来,围绕立德树人,兰州交通大学校团委开展了“一支部,一项目”团支部建设活动,机电工程学院团委以志愿者服务为“一支部,一项目”主要载体,不仅帮助孤寡老人,同时也关注帮助农民工子女、自闭症儿童,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
“教书育人,仅有书本上的知识还不够,实践证明,开展微公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更能触动大学生的思想,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兰州交通大学团委书记张立锋说。(马富春 黄昕)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管彦杰:志愿服务是工作更是使命
已是最后一篇
-
管彦杰:志愿服务是工作更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