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疫情下的生命教育课
发表时间:2020-04-08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既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组织实施之能,也考验着我们的企业、学校以及我们每一位公民的定力、智慧和韧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关注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然而,学什么?教什么?在科学合理安排疫情下的课程教与学的同时,还应关注如何上好疫情下的生命教育课。

  突发疫情 呼唤生命教育的理性回归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早在2005年,上海就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简称“两纲”),走在国内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前沿。之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学会生存生活”,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教育部颁布《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强调“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组织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

  疫情来袭,“生命教育”被“激活”,但它是“应急式”“全媒体”的。它警醒我们,静下心回到教育原点,重新定位生命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区分日常与疫时生命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异同,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乃至全民终身生命教育体系,完善多层次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强生命教育“大团队”,切实完善生命教育的可持续新常态。

  直面疫情 分析生命教育的结构与功效

  面对此次疫情,我们关注以下两个新问题:其一是科学理性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生命教育应该具备怎样的结构与功能?其二是生命教育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怎样发挥作用?

  1.区分结构,生命教育既是理论大课又是实践大课

  生命教育是全民生命理论大课,它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引导人们追问生命意识、生命意义和生死问题,它与文史哲、心理学、科技、政治、经济等紧密关联,让学生对生命有足够的珍视与敬畏;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学会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关爱生命,关爱社会。

  生命教育又是全民生命实践大课。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都有可能面临生命困顿,都需要生命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重大突发公共安全或疫情来临之际,需要强化培养学生和全体社会公众应急避险的能力与素养,掌握特殊场合的求生平安法则,帮助别人,疏解压力,纠正偏差,让更多人懂得疫时的自我防护更为关键、更低成本、更为高效。

  2.明确职责,生命教育既要纵向贯通又要横向协同

  生命教育实施纵向贯通,即对接上级政策文件要求,部署自身方案,完善原有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从上而下,贯彻落实,无论是线上课程、疫情知识讲座还是疫情知识推送、心理辅导微课,都是每位学生必修的生命教育大课。

  横向协同是指打破自有系统,突破学校“围墙”,跟外界各部门各单位建立密切联系,服务全民。在学校日常生命教育的同时,疫情时更多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全社会民众的应急教育,将伤亡降低到最小,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生命的“长度”,追求生命的“质量”。

  3.精准施策,生命教育既有宏观层面又有微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看,“生命”和“生命教育”应成为今后的“日常语汇”和“关键词”,我们应坚持预防和推进相结合。全社会将建立起与疫情同步的心理健康支持、生命重建和健身运动;养成待人接物“一米线”距离、打喷嚏和咳嗽自掩口鼻等礼仪文化的自觉化;摒弃申报不诚信不主动不自觉、对确诊病患的隐私网络公开与人肉搜索等不良甚至违法行为。对生命本身及其价值意义的自觉,应该成为一种全民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被时代需要,它将真正服务于“全民终身”。

  从微观层面看,生命教育应是分片区精准施策的。在疫区和高风险区,容易出现悲观宿命论和世事无常的观念。当人们对生命的看法越积极,也就会更加珍视平时因忙碌而忽略的家庭幸福和精彩生活。我们一方面强化心理疏导,减缓恐惧与焦虑,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家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激发人们对自然的谦卑和对生命的热爱。

  应对疫情 确保生命教育的可持续新常态

  疫情要求防控工作做到全覆盖。这也给上好“生命教育”大课打开了实施通道。疫情防控期间和今后一段时间,如何上好“生命教育”大课,应着力完善对象全覆盖、内容多层次、参与大团队的生命教育体系。

  1.建立对象全覆盖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疫情下,高校应及时补上生命教育这一短板。学校应开设生命教育类公共基础课与核心通识课、通选课、新生研讨课等在内的选修课,形成有机的“全链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体验、显性传授与隐性滋养、日常与疫时应急三个“相结合”,让生命教育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实现学生全覆盖,让师生养成生命共识。如上海大学在全校新生夏季学期“思想道德修养实践”课中设置“生命教育”必修模块,面向全校人文经管大类新生设置“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另外配备“生命的奥秘”“生命智能”等5门核心通识课。此外,学校还设有多门心理健康类课程。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大学正值冬季学期,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在线同步融入生命教育,如“创新中国”课程班,学生通过“学习通”提交“疫情里的走心话语”,做成生命教育专辑推送。

  2.整合和调适疫时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是整合与调适教学内容。疫情期间,生命教育要做到既“顶天”又“立地”。“顶天”是指超越生命知识让学生多反思价值,领悟生命的博大内涵,培养尊重大自然的态度,做到天人和谐;“立地”是指及时增补疫情防控知识,增添“危机管理和应对”等,组织疫情防范训练,快速提升学生防疫应变能力,有能力的学校可开发“生命教育”开学第一课,组织学生完成在线学习和考核。二是选择与引入即时素材。生命教育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疫时的生命教育内容最为真实鲜活。教师要做到第一时间“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如“形势与政策”课程班布置“‘逆行者’——我身边的抗疫故事”学生作业,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时度效。

  3.完善疫情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间的生命教育共育机制

  一是调动各方参与生命教育,建强工作“大团队”。组织校内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保卫干部,引入公共卫生专家和一线抗疫社会事务部门人员等,联袂开展师资线上业务培训与辅导。二是挖掘抗疫资源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感受全社会正在形成的热爱抗疫英雄、尊重抗疫英雄、回报抗疫英雄的正能量氛围。三是发挥家长学校联通机制,用好家校共育信息化平台,通过家校在线互通、了解学情,引导学生加强自我防护,珍惜生命。(作者:顾晓英 单位:上海大学)

Scan me!
责任编辑:王 小伟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