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推进宣传思想工作 奋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为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战略任务,以首善标准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高举思想旗帜,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
紧紧抓住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
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不断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热潮。推动政治理论学习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学习有机结合,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新时代首都发展。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把服务重大活动作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高质量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释放“四个中心”建设巨大能量。
与时俱进深化理论研究。结合新时代取得的成就变革,生动展示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1000余篇。健全社科专家基层调研、跨界交流机制,推动首都高端智库与决策部门制度化对接,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入脑入心做好理论宣传。组建市委宣讲团,扎实推动理论宣讲“七进”工作,开展“理论+百姓+文艺”轻骑兵式宣讲。发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前线》杂志、宣讲家网等作用,刊发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研究阐释文章。策划推出《壮丽70年 时间都知道》《全面小康 全面解码》等通俗理论电视节目,引导干部群众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
做强正面宣传,新时代首都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
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中心环节,切实履行“48字”职责使命,统筹内宣外宣、网上网下,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精心策划重大主题宣传。聚焦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围绕在京举办的重要会议庆典、重大外事活动和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子”联动服务新发展格局等中心工作,坚持宣传报道、新闻发布、网络管理“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坚持议题策划、内容采编、全网推送有机衔接,运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成果,有效扩大正面宣传到达率、点赞率,激发新征程上奋进力量。
稳妥做好热点敏感问题舆论引导。完善“信息灵、反应快、处置得当”工作机制,坚持舆情分析、舆论引导、事件处置一体推进,做好经济民生热点议题、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和敏感舆情引导处置,持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防疫“动态清零”方针不动摇,做好权威发布、正面宣传、主动引导,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390多场,深入宣传首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举措、工作进展和积极成果,有力凝聚抗疫共识和合力。
丰富基层宣传方式载体。建强“学习强国”北京学习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17个区级融媒体中心全部挂牌成立并完成移动端上线,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市覆盖,“键对键”“面对面”有机结合打通基层宣传工作“最后一百米”。
大力推动外宣工作改进创新。圆满完成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筹办任务,抓住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重大机遇,打造历史文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和谐宜居四大叙事场景,有序推进境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交往,讲好全球首个“双奥之城”故事,促进中国理念、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弘扬主流价值,人民城市建设彰显文明新高度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三个实施方案,努力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赓续红色血脉。规划建设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圆满完成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等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公布首批革命文物名录,精心开展立体传播,大力传承发展红色文化。
引领社会风尚。广泛开展“北京榜样”选树宣传活动,累计举荐群众身边榜样45万人,形成包括18个子品牌的榜样集群,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李桓英等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北大红楼等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群体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强国有我”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实名注册志愿者达449.3万。
添彩宜居城市。出台实施《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推进全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与接诉即办、基层治理、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大力开展重点专项整治。持续抓好光盘行动、文明旅游等公共文明引导行动,助力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成为冬奥文明资产,通州区、延庆区分别获评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区,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态势良好。
丰富有效供给,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落实“老城不能再拆”要求,制定实施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扩大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面积,系统推进老城文物腾退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引入文化业态织补城市功能,展现老北京新气象。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品质,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全线旅游通航,长城抢险加固工程稳步推进,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琉璃河遗址考古保护实证北京三千年建城史。
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在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奖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全面部署推进“大戏看北京”工作,深化市属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发布北京演艺资讯,加快重点文艺设施建设,北京国际戏剧中心落成启用,吉祥戏院重装亮相。推动文艺演出进会馆旧址,培育“会馆有戏”品牌,支持演艺新空间发展,催生“演艺+”新模式。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四级公共文化设施达6937个,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海淀区、石景山区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建设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2000余家实体书店、204座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会客厅”。连年开展“我们的节日”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年均举办公益演出上万场、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2万余场。持续开展“京·彩”文化网络传播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有滋有味。
激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活力。认定98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出台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7年的9.6%提升到2020年的10.5%,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推进“5G+8K”应用场景建设,数字阅读、云展览、云演艺打开发展新空间。环球主题公园开园运营,“漫步北京”行动、“网红打卡地”评选有效激活资源要素,文旅融合出新出彩。积极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成功举办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设计周,影响力不断扩大。
守牢安全防线,意识形态领域态势向上向好
坚持绷紧安全弦、拧紧安全阀、织牢安全网、系牢安全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压实主体责任。制定并修订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监督检查纳入市委巡视,将抓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纳入书记月度点评会、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工作考核,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政治责任、主体责任。
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月分析、季会商”工作机制,每月印发通报,每季度召开意识形态领域情况会商会,严密防范各类安全风险向政治领域传导。提高舆情分析水平,加强应急指挥统筹,稳妥处置敏感案事件。
发扬斗争精神。大力开展“扫黄打非”,深入推进历史虚无主义网上信息清理、“清朗”等专项行动。成立市委互联网企业工委,全面推进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高校阵地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切实管好论坛、讲坛、讲座、年会、报告会、研讨会等阵地,规范社会宣传环境布置,强化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场所艺术品展示品监督管理。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整治饭圈乱象,反对炒作炫富享乐、低俗“网红”等泛娱乐化倾向,刹住歪风邪气,树立新风正气。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重要工作,是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的题中要义。在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首善标准,深入落实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推动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更好发挥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是主动承担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首都责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引首都文化建设,打造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的策源地,推动北京文化论坛升级为建言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创新的全国性平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二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用心用情用力推动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协同发展,大力做好进京赶考之路保护利用工作。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打造“北京榜样”品牌矩阵,展现文明和谐、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三是传承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复兴,建设好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创新开展文物腾退保护与活化利用,持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四是不断满足群众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大优秀驻场演出培育力度,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涵养宜居宜游的城市文化生态。五是打造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发挥“双奥之城”优势,深入挖掘中国发展成就背后的思想力量、精神力量、文化力量,更好发挥国际交往中心优势,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北京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