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18-05-17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发展既是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辨析

  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即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于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政课程主要指学校专门开设的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系列显性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课程。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共同的课程目标,即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但是二者在课程讲授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课程思政往往采取一种比较潜隐的形式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思政课程更多强调一种显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灌输,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由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将各种社会主流价值观及道德规范通过讲授法等方式直接地传授给学生。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这种课程模式,体现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的课程观,它不拘泥于各科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融汇于各科的教学当中,使得各门课程都能参与到学校育人的过程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课程思政的稳步推进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科内容更具深度。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在于“育人”。当前,思政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但是仅仅依靠思政课程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汇于各科专业知识的教学当中,将育人目标贯穿于课程教育的全过程,恰到好处的将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丰富学科教育的内容,而且也让学科内容变得更加有深度,让学科教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稳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形成大思政育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向。

  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氛围更有温度。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往往只关注本学科所涉及专业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容易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忽视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要牢记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在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运用合适的方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联系起来,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当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渊博学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当中产生共鸣,让知识的传授更有温度。

  提升教学效果,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突破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育人的困境,努力营造一种全方位育人的课程体系。将课程思政这种课程观融入传统的课程模式当中,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在统筹规划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过课程教学当中系统性连续性地渗透思政内容,拓宽思政教育传播渠道,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中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学科知识有机统一,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要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教学方法,在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加强顶层设计,致力实现课程思政的统筹规划。课程思政致力于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稳步推进离不开教育部门的统筹规划。教育部门为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物质和制度保障,建立一整套的课程改革机制,形成完整的领导、管理、践行及监督评价体系。特别是监督评价体系的建立尤为关键,在课程思政的落实环节,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课程思政的践行又有可能变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教学实践中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落细落实,在物质保障与制度保障的基础上来确保课程思政的稳步推进。

  坚守思政教学,着力保证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思政课程较之于课程思政,其明显的优势在于知识内容的系统化,这一完整的教学体系能够更加直接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传授给学生,能够更大程度上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当前倡导课程思政的新课程观,旨在将思政课程的内容通过一种潜隐的形式贯穿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当中,目的在于扩大思政课程的影响力,并不是要削弱思政课程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地位与作用,而应该坚持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思政课程仍是引领主流价值观的中流砥柱。坚持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实质是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始终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及任务。

  着眼课程运行,努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在新形势下,思政课专职教师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强化专业素养,当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路人。为了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需要思政课的专职教师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师保持互动,例如,定期采取教师座谈会的形式,将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沟通讨论,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可以开展“一对一”的互助小组活动,针对课程践行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进行交流,取长补短,让课程思政的践行实效更加显著。

  注重课程开发,助力挖掘蕴含于专业课程中的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论哪门课程,其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科学有效地发掘这些资源是推行课程思政的一个关键问题。各类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知识体系,因此,相关的专业课教师需要在厘清学科体系的基础之上明确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通过打破原有学科的思维束缚,将育人放在课程教学的首位,才能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谭晓爽,作者单位为武汉理工大学)

  

Scan me!
责任编辑:杨 志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