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何畏
何畏在上课。王苏婉摄
“有人说,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老师,您说对吗?”
“现在已经全球化了,我们是‘世界公民’,为什么还要爱国呢?”……
2010年博士毕业,27岁的何畏站上思政课讲台。第一节课,她怎么也想不到,迎接自己的是学生们如此犀利的问题;如今,9年过去了,她的课程影响了一批优秀年轻人。
坐在记者对面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何畏,眉目朗秀,长发披肩。最让她念念不忘的,还是讲台的故事。
“有人说‘小民尊严’比‘大国崛起’更重要,是吗?”何畏微笑着问。
她随即讲了一个故事。幻灯片上,是一幢颇有历史感的建筑,“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可直到前几年,我才知道,这幢建筑原来不是平顶,而是重檐歇山顶。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炮火击中了房顶。”
何畏有所停顿,指着幻灯片说:“这是离大楼不远处的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当年5000多人逃至此地,被日军残忍杀害。而这样的纪念碑,南京共有23座。”
“被侵略者践踏的国,哪里还有百姓的家?”一句反问,不少学生眼中闪着亮光。
身为思政课老师,何畏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思政课教师不仅是老师、学者,还是战士,要守卫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阵地。面对学生的疑问或错误认识,不能随声附和!”
可是,要让年轻人对思政课的内容入脑入心,谈何容易?何畏的“秘诀”,就是坚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
回到办公室,她当即定下了研究课题:《当代世界中的国家与个人——也谈“大国崛起”与“小民尊严”》。经过一番深入分析,何畏把研究成果搬上了讲台。从13世纪末欧洲的人本主义,讲到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为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统一、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和制度基础……
台下的学生被深深吸引。“何老师讲的我从没听过,好像心中的一扇门被打开了。”有学生在论坛中说。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新四军。外婆12岁参军,外公直到去世,心脏附近还有一颗没取出来的日军子弹。”从小长在部队大院的何畏,对家国情怀有着深刻感悟。
一个人时,她常常摩挲着外公外婆留下的军功章。淮海战役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看到纪念章上刻着的“献给共和国创立者”,她的眼泪时常夺眶而出。
为了把课上好,何畏用心良苦。讲家国情怀,她先讲热门电影《何以为家》;给艺术生上课,她从油画入手;给工科生上课,她先讲国产大飞机研制……多少个夜晚,只因第二天有课,何畏难以入眠。“要是想不到好的案例和讲授方式,就睡不着。”何畏笑道。
长期劳累,何畏还是不容自己有任何放松。课堂上,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水面”之下的理论研究,才是她为师的底气。近年来,何畏主持国家社科项目、省社科项目等7项,出版了学术专著一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影响力人物”。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得有一缸水。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思政课讲好。”何畏说。
讲台上,何畏字字铿锵:“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先进政党的领导和先进社会制度的保证。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淬火于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岁月。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
“国家富强是个人尊严的保证,个人奋斗是国家富强的动力。何老师的课温暖有力,让我有了坚定的信仰。”学生张飞宇说。
从教9年,凭着言传身教和深厚学养,何畏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沈晓海,南航2009级航空宇航学院本科生。一学期的课结束后,他忍不住给何畏发微信:“何老师,您的课感染了我,我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两年后,已取得保研资格的他毅然转专业,师从何畏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今,他已是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辅导员。
师者一团火,点亮万颗心。2011年起,何畏带领学生组建了一支致力于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社团面向全校师生,先后开展《南航开讲啦》“中国梦”系列公开课、“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还拍摄了青春励志微电影《加油中国》等。
“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的人,认识水平直接关系思政工作效果。”何畏的梦想,是打造一支信仰坚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年轻思政工作团队。
5年前,她带领多名80、90后的辅导员,开设起系列讲座“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今年,这支年轻团队又开设了选修课“理解中国”,并编写配套通俗读物……
如今,这支团队已走出多名“金牌讲师”。团队中的王洋在摘得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后,选择跟随何老师攻读博士学位:“我想成为何老师那样的人,用信仰之光点亮学生的青春之火。”(记者 张 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