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优秀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发表时间:2022-06-20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自古深受“家国同构”文化传统影响,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把家风家教视为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许多优秀共产党人在家风家教方面严于律己、从严治家,树立了立身齐家、弘风重教的典范,如周恩来的“十条家规”、习仲勋的“勤俭持家”、杨善洲的“苛刻家教”等红色家风故事,都广为流传。

  周恩来的“十条家规”:领导干部要作严于律己、远离特权的示范

  家风好坏,领导干部自身行为是关键。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庭小事,它关系党风、政风、民风的好坏,关系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可以说,家风是党员作风的试金石,家风建设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必修课。领导干部只有严家规、正家风、重家教,在正身齐家、教好子女、管好家人上用心用力,才能一心在公、用好权力、干好事业。

  人民敬爱的好总理周恩来就是言传身教、严于律己的典范。周恩来和邓颖超1925年结婚,膝下没有亲生子女,收养了三个干女儿。他为自己亲属晚辈立下了“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十条家规。这十条家规的核心内容就是决不允许家人享受任何特权,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先考虑自己,而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周总理的良好家风,不仅当时对各级干部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对今天领导干部如何处理好党性与亲情、家风与作风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必先“正好家风、管好家人”,带头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树立好的家风家规,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不能颠倒了公私、混淆了是非、模糊了义利、放纵了亲情。对领导干部来说,良好的家风不仅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更是防腐拒变的“消毒剂”,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心系群众、抵制特权,培育严正家风、涵养优良党风。

  习仲勋的“勤俭持家”:把节俭朴素、力戒奢靡作为传家宝

  国廉则安,家俭则宁;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对国家来说,勤俭节约是立国之本,也是治国之道。俭可以养廉,廉可以治国。历史表明,勤俭和廉洁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克勤克俭往往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今天,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勤俭廉洁仍是为官从政的最低要求和道德底线。勤俭节约所要求的清静寡欲、淡泊节制可以消解和克制人内心的贪婪和欲望,有效防止权力的腐败滥用和官吏的贪污腐化,实现廉洁自律的内在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勤俭节约不仅是敦风化俗的重要手段,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

  习仲勋同志特别注重“勤俭持家”,把节俭朴素、力戒奢靡作为传家宝,严格要求家庭成员和身边工作人员,注重培养孩子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习仲勋一生节俭,他常给孩子们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米粒掉在饭桌上要捡起来吃掉,菜碟上剩的菜汁要用馒头擦干净吃掉。在家庭的熏陶影响下,习近平秉承了老一辈严正清廉、勤俭持家的家风传统,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他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无论是在福建、浙江还是在上海工作,他都在干部大会上郑重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

  节俭的家风使人清廉,勤奋的家风促人进取,朴素的家风使人务实,良好家风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前提,也是领导干部谋事创业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领导干部位高权重,必须警诫为先、身正为旗,防微杜渐、守住小节。领导干部要树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持家观念,营造克勤克俭、戒骄去奢的家风环境,时刻保持“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的警醒,始终做到慎初慎始、慎微慎独。唯有将家风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远离违法乱纪的“高压线”、筑牢防腐拒变的“防火墙”,将高洁的道德品行、高尚的家国情怀传承下去。

  杨善洲的“苛刻家教”:给子孙后代留一个清清白白的人生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清正廉洁代表着一种政治思想主张,是“内圣外王”的一种高尚品德,是为官从政必须具备的行为品德。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昧。”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明朝郭允礼《官箴》载:“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些都蕴含着古人对廉洁的推崇。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清正廉洁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古代官服的宽袖可以载物,两袖一抖,贪官污吏常常抖出赃银贿财,而清官廉吏只能抖出“两袖清风”,隐喻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

  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的杨善洲,出身贫寒,历经磨难,担当党的领导干部后,仍兢兢业业、勤勉为政、清正廉洁,一辈子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对自己和家人却要求非常严格、近乎“苛刻”。他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就多次谢绝了组织的好意,没有将家人转为城镇户口。如今,大女儿仍在家务农,二女儿、三女儿分别是小学教师和烟草公司的普通员工。他对自己家人严厉和苛刻,其实饱含了对家人深沉的爱。他知道,只有从自身做起,坚持原则、坚持党性,在家中涵养传承优良家风,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一个清清白白的人生。杨善洲一辈子为民造福、一辈子克己奉公,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他不仅给家乡人民留下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还留下了值得代代相传的好家风。

  行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行为一旦成风气,影响巨大而深远。一个人的风清气正,不能完全靠外部约束、纪法威慑,更要靠自觉自律、家风涵育。家风是领导干部权力观的集中反映,家风正则党风优、政风清、民风淳。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谨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谋私利,始终保持高尚精神追求和健康生活情趣,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秦强 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教研部副主任、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王 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