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任务、基础条件和客观环境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新的特征。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牢固树立系统观念,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构建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大思政”格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育德”与“育才”统一
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是高校要真正把思政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树牢育人为本、育德与育才相辅相成的理念,克服实践中忽视育人育德的倾向。一是树牢“德在才先”的人才观。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其中对德的要求是首要标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强的意志品质。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要紧紧抓住“立德”这个育人根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等倾向。二是树牢“德才并育”的教育观。高校要坚持育人和育才一体推进,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育才过程中,将德育目标有机融入学生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之中,注重潜移默化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意志品质和人生境界,实现“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育人目的。育人反过来促进育才,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命担当、奋斗意识,让他们树立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从而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三是树牢“立德树人”的业绩观。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高校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业绩评价的首要标准,进一步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全面科学完整地评价教师以及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的育人业绩。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宣传教育、考核激励等长效机制,引导教师确立自己第一身份是思政工作者的观念,像重视教学、科研一样重视思政工作,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坚持“主阵地”与“第二课堂”统一
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必须统筹做好课堂教学和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等协同育人工作,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一是发挥好“主阵地”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同时,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感、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元素,把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一门课程都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育人目标上相互融通。二是拓展好“第二课堂”功能。“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延续,具有丰富资源和载体,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参与积极性,是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高校要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切实拓展好“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在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要加强引导和管理,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隐含在各种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当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三是统筹好“协同育人”平台。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阵地”与“第二课堂”往往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互动沟通不够、统筹协同缺乏,制约整体效果发挥。高校要充分考虑学校内部各思政主体和内容要素的协同,特别要坚持“主阵地”与“第二课堂”建设并重,促使二者在目标方向、方式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更好地相互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坚持“守正”与“创新”统一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守正”和“创新”有机结合。一是在内容上坚持守正创新。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持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要坚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注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和利益诉求,更好地解疑释惑,在思想共鸣中有效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二是在载体上坚持守正创新。课堂教学、论坛、讲座、报告会、社团活动等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具有系统性和计划性等特点,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育人功能,要在模式创新、手段丰富上发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与质量。同时,要高度重视利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好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新型载体灵活开放、方便即时等特点,有效拓展思政工作的时间和空间。注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在教育主题上统一设置、实施上合理分工,形成同频共振的育人合力。三是在方法上坚持守正创新。传统的理论教育法是新时代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高校教师要注意根据青年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多用鲜活的事例、翔实的论据,增强理论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要根据新形势与新任务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运用短视频、“flash 动画”等新媒体新技术让工作“活”起来,通过参观访学、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多样的实践形式让工作“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隐形育人功能。
坚持“主力军”与“协作者”统一
构建一体化的“三全育人”格局是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效的关键所在。高校管理者要站在“大思政”的高度,统筹协调各部门育人力量,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思政课教师、党团干部、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不仅要根据岗位职责创造性做好工作,还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推动学校其他育人力量做好思政工作。要采取务实举措和激励措施,充实思政工作专业队伍,不断增强队伍的“育德能力”和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还要着力破解思政专业队伍“各自为政”的窘境,加强队伍之间的衔接配合,构建互联互通、协同融通机制,实现育人合力最大化。二是有效激发“协助者”潜力。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等是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有力“协助者”,其岗位中蕴含着各具优势的育人元素。要有效激发全体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和内在自觉,树牢“人人皆是育人主体”理念,充分挖掘梳理各岗位的育人功能,将育人功能发挥作为岗位职责要求和绩效评价重要指标,实现“教书”与“育人”、“管理服务”与“立德树人”的有机融合。三是着力构建育人共同体。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已为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高校党委要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着力构建落实保障的制度体系。对高校育人共同体进行系统规划和制度设计,形成具有统筹育人工作功能的体制机制,调动学校各方育人力量和资源同向同行,真正产生协同育人的效应。(贺代贵 姚庆武 作者分别系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