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形成了关于党的政策的系统论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涉及党的政策制定、执行、评价全过程,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贯穿其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彰显了党的政策的本质是党性和人民性的价值统一。
“为了人民”是党的政策制定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政策制定突出人民主体地位,明确回答了党的政策“为了谁”这一核心的政治立场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本质体现。
维护人民利益,是党的政策制定的逻辑起点和目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利民”“惠民”作为党的政策制定的起点,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全党“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利益,始终是党接续奋斗的政策起点。
体现人民意志,是党的政策制定的核心议题。并非所有社会问题都能及时进入政策议程,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优先度最终取决于政策制定主体即执政党的意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高度一致,因而,党的政策必然是人民意志的集中反映,人民意志也必须是党的政策议程中的核心议题。“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保障人民权利,是党的政策制定的关键程序。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在党的政策制定中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人民参与政策决策的权利,另一方面要广泛凝聚人民智慧,有效实现民主决策。党通过各种制度安排畅通党的政策制定的人民参与渠道,既是充分尊重人民权利的体现,又是实现民主决策的必然要求。
“依靠人民”是党的政策执行的价值选择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依靠人民的重要性,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依靠人民是党的政策执行的重要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探索和实践土地政策、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实践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实行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等改革开放相关政策,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一系列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因为我们党在政策执行中,始终相信和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可以说,只要有人民参与和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依靠人民是党的政策执行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党的政策执行,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党的政策执行,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的政策执行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深扎根人民,最广泛地动员人民,凝聚、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党的政策执行,还必须善于向人民学习。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党的政策执行还必须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获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将党的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变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人民满意”是党的政策评价的价值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精辟论断深刻表明:党的政策好不好、落实得怎么样,广大人民群众是最权威的评价者。人民群众是党的政策的评价主体,人民满意是党的政策的评价标准。
人民群众是党的政策的评价主体。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马克思主义肯定实践是人的认识的唯一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党的政策依靠人民群众贯彻落实,人民群众是党的政策的实践者,同时,党的一切政策都是从维护好、实现好人民利益出发的,人民群众又是党的政策实施效果的直接感受者,因而人民对党的政策评价最有发言权,是党的政策最直接最权威的评价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就是要求党的政策评价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自觉接受人民的评价和检验,把人民满意放在党的政策评价中最高的位置。
人民满意是党的政策的评价标准。党的政策首先要保障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唯其如此,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不同于物质利益的客观显现,幸福感、安全感是人民群众判断党的政策是否真正维护了自身利益的主观心理感受,是人民群众是否真正认可党的政策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人民的哭或者笑是判断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是否满意的直接依据。因而,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宁国良 王一博\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