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结晶,“慈文化”无疑是集大成者,其代表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基于先天的道德属性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对物、对社会、对世界、对天地万物的爱,并由此而衍生出种种爱的行为的文化体系便是“慈文化”。
“慈文化”的丰富内涵
从历史发展来看,慈溪传承的“慈文化”是建立在儒家哲学的基础上,同时兼取道家、佛教和墨家“慈文化”的部分特征,经过数十代人的践行,逐渐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质,形成了融“慈孝、慈善、慈爱”于一体的“慈文化”内涵体系。
1.慈孝是“慈文化”之本。慈溪历代慈孝人物灿若星辰,根据正史以及历代地方志等相关典籍记载,慈溪被历朝帝王旌表的孝子(女)有30多名。东汉“汲水孝母”的董黯;唐代“引兵救母”的张无择;宋代“割肉疗母”的孙之翰;明初横河孙家境的孙墀、孙陞、孙堪三兄弟被后人颂誉为“一门三孝子”。慈溪还因董黯、张无择、孙之翰这三位孝子的孝行,历史上被誉为“三孝乡”。慈溪之名也因董黯“汲水孝母”所得。与着重强调子女孝,忽视父母慈的慈孝文化不同,慈溪的慈风孝行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历史上,慈溪的慈母也是举不胜举,宋代莫太夫人、明代杨文俪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宋代的莫太夫人,既是孝妇,又是慈母,流传于世的《莫太夫人家训》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并受到了明代朱熹的大加赞誉。在当代,慈溪慈孝人物和慈孝家庭不断涌现,慈孝现象和慈孝善行遍及城乡各地。2015年,慈溪被评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
2.慈善是“慈文化”之行。慈溪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慈溪人一向奉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信念,秉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教诲。至今,在慈溪仍保留着为数众多的义塾、学堂。沈师桥的海隅书屋是慈溪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一所义塾,相传南宋淳熙年间由太府卿沈恒所建。元代童金在杜湖东面兴建的义塾,被朝廷赐名为杜洲书院。著名旅日爱国华侨吴锦堂在宣统元年独资创办的锦堂学校,更是声名远播。慈溪境内,旧时有三管义社等十多所义庄,保心局、节孝堂等机构专门收留孤寡老人、孤儿和灾民,还有大量的义冢、义渡,散布于乡村山野之间的凉亭、茶亭更是不计其数。慈溪正是把这种由己及人、由亲及邻的慈孝道义进行了外延的扩张,使孝行与善举并重的乡风民俗得到了薪火相传。2014年慈溪成为浙江省内唯一获评六星级慈善城市的县级市。
3.慈爱是“慈文化”之真。在中华传统文化语系中,慈爱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自觉,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义务,成为修身齐家哲学的必然要求。如《国语》中就有“明慈爱以导之仁,明昭利以导之文”之说。从历史发展来看,慈溪的“慈文化”形态,除了父母慈、子女孝的亲情流露,其外延已扩展至族人、宗亲之间敦睦慈爱的家族道义,以及睦邻、助人、惠众的层面,形成了孝行与善举并重的慈爱风俗。千百年来,慈风孝行的文化基因已经深植于慈溪人的气血之中,充盈在慈溪人的民风习俗乃至思维习惯、举止言谈之间。至当代,慈爱精神最直观的表象就是爱心志愿服务。志愿互助精神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的有机结合,这种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理念的慈爱活动经过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慈溪的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30万,占户籍人口的近三成。
“慈文化”的时代价值
大力传承弘扬“慈文化”,其实就是在倡导大慈大爱的中华优秀文化,忠实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提升市民道德素养、培育时代新风、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1.“慈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落”的路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慈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核心思想理念,熔铸出忠勇爱国、慈亲孝老、慈德向善、慈尚爱众等传统美德,凝聚成慈以载道、以慈化人等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天然的亲和性和包容性,今天我们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广泛深入地从“慈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依托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社会认可,作为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具体载体和路径。
2.“慈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地域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同样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引领着城市前进的方向,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慈孝、青瓷、围垦、移民是慈溪这个城市的四大地域文化,是慈溪人民的文化自信。“以慈为名”的慈溪早已将“慈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基因,植根于慈溪人的内心,渗透进慈溪人的血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慈溪人的思想和行为。进入新时代,慈溪要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历史性跨越,必须进一步传承弘扬“慈文化”,不断提升慈溪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和独特性,进一步增强慈溪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慈溪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亮出慈溪文化建设的地域特质和时代特征。
3.“慈文化”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德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同时,他又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德治、法治、自治相结合,创新社会治理。这里的强调的“德治”亦即通过建立德治建设体系,把基层社会所提倡的道德理念和社会价值追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德治的抽象宽泛概念、崇高理想追求变成人们实实在在的每一个行动。这些也正是“慈文化”所一贯倡导的“尚和合、求共存、兼相爱”思想的体现,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中回归本善之性。同时,慈溪又是一个有着近百万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人口的比例几乎1∶1),更需要用“慈文化”的力量化解纠纷、调处矛盾,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的道德教化作用。
4.“慈文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慈溪也是一片活力迸发的创业热土。在改革开放热潮中,慈溪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工业立市战略,让慈溪的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慈溪这样一个商业氛围浓郁的地区打造倡导“慈文化”,遵循慈溪人“义利相兼”的工商文化、“诚信不二”的经营理念,与商业道德、契约精神相融合,不但有利于继承发扬慈溪“慈孝之乡”的优秀传统,还有利于在全市形成以“慈文化”为共同心理状态的泛组织文化,扩大慈溪商人在全国的美誉度,构筑慈溪企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助推慈溪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增长速度趋缓、要素制约趋紧的形势下,如何保持慈溪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有新的思维,尤其需要文化的注入。这也正是慈溪大力弘扬“慈文化”的现实意义。
“慈文化”的慈溪实践
近年来,慈溪把“慈文化”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慈溪路径,深入挖掘“慈孝、慈善、慈爱”为内涵的“慈文化”基因,并赋予其时代特质和鲜明导向,致力于打造地域道德文化品牌。
1.讲好“慈文化”故事。一是深化理论研究。成立“慈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理论阐释研究。通过修编村史村志,拍摄电影《寻找董黯》和微电影《我们的故事》《寻找冯祝友》,挖掘更多慈故事。实施文化研究工程,编辑出版 “慈文化系列丛书”等,梳理传承慈溪文脉。
二是开展活动推介。举办2014“新慈溪、新孝道”慈孝文化高端论坛和 2015“慈文化”品牌推广会,人民日报、新华社等20余家主流媒体共同宣传推介“慈文化”;筹备2018中华“慈文化”高峰论坛(慈溪峰会),拟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地方知识精英、各界代表等共同参与,力求将“慈”故事研究得更深、更透,更接地气,更有时代感。
三是组织立体宣传。通过专场文艺演出、文学作品创作、网络推介、摄影摄像大赛、新闻媒体传播、景区特色讲解、公益广告文化墙等多样化手段,向全社会传播“慈”故事,推广“慈文化”。截至目前,百度搜索“慈文化”字条超300万。
2.搭建“慈文化”平台。一是打造参观实践平台。以“十大阵地”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修缮、恢复董黯墓、虞洽卿故居(天叙堂)、孙境宗祠等古迹。同时建设一批学校孝德教育基地、企业慈孝实践基地、慈文化实践基地、“义工银行”、文化礼堂慈孝馆及慈文化主题公园、文明示范线等。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各类参观实践平台100多处。
二是打造传道授业平台。充分发挥道德讲堂、三北讲坛、三北学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点)等慈文化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尊老孝贤典型学习、道德文明巡讲团走进文化礼堂、“感动慈溪”年度人物走进道德讲堂等主题教育活动,使慈文化在市民心中实现了现实版的诠释。
三是打造网络互动平台。依托“双微一端”新媒体,广泛开展慈文化LOGO征集评选、慈孝家庭展播评选、慈孝人物采集评选、慈孝活动认领等方式,实现了“慈文化”网上与线下的互联互通互动传播。
3.壮大“慈文化”队伍。一是“典型”引领风尚。连续开展十二届“感动慈溪”年度人物评选,常态化开展各级“好人”“慈孝村(居)”“慈行善举”“慈商”等评选。截至目前,形成了好人系列、感动人物系列、道德模范系列等荣誉体系,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1人、省级道德模范2人、宁波市道德模范11人,中国好人14人、浙江好人25人、宁波好人67人,建立了7个道德模范工作室。
二是社工规范发展。以“扶弱济贫、助人自助”为宗旨的社工组织—慈溪市慈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今年正式成立,实现了慈溪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零”的突破,标志着慈溪市社会工作在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是公益组织蓬勃发展。建立四级志愿服务网络,先锋驿站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同时完善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奖励激励、管理保障等制度,不断扩大“慈”队伍。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37万余人,志愿服务队伍1033支。浒山街道虞波社区成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社区,钱海军获全国“五个一百”优秀志愿者称号,姚云珠获浙江省“五星义工”荣誉。
4.开展“慈文化”行动。一是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常态开展“幸福慈溪·见证金婚”“微孝圆梦”“关爱空巢老人行动”“春泥计划”“守护折翼天使”等“慈行慈溪”系列活动和“慈演、慈卖、慈教、慈诊、慈捐”等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倡导善心、孝道、慈爱、奉献的文明新风。
二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以“与春天同行,做文明市民”3·5学雷锋志愿服务月、“12·5慈溪市志愿服务月”等为载体,常年开展“周末志愿”“三分钟志愿”“午休志愿”等,“人人志愿、时时志愿、处处志愿”的氛围蔚然成风。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实施的“千户万灯”残疾人贫困户室内照明线路改造项目为中央财政公益扶持项目。
三是开展幸福体验活动。将慈溪撤县设市日(10月13日)定为“市民幸福体验日”,以集中体验和常态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推出了“幸福巴士”“幸福帮帮团 共圆微心愿”“幸福慈溪 见证金婚”等特色体验活动,让市民在共享发展红利,收获更多幸福感。慈溪先后三次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称号。
5.完善“慈文化”保障。一是建立好人激励机制。出台了《慈溪市道德模范评选和待遇若干规定(暂行)》,对道德模范在社会礼遇、住房就业、信用贷款、养老医疗、职务晋升等方面都明确规定享有优待。同时在建设“慈文化”主题公园,在公共场所为道德典型人物立传立说,宣扬“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
二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在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基础上,众多企业或个人设立专项基金也彰显慈溪大地“慈文化”风尚,如“公牛爱康基金”“方太慈善基金”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各类慈善(爱心)基金超过100个,金额突破10亿元。
三是建立合力推进机制。慈溪明确将“慈文化”建设列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列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特色项目,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慈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相关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纳入各镇、街道及市级各单位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中,构筑起文明委组织协调、党政群齐抓共管的“慈文化”建设推进机制。(作者:华红,系中共慈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