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融合中提升党报党刊“含金量”
发表时间:2023-01-11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媒体融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不管是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新华社的“智能化编辑部”,还是中央主流媒体的“报、网、微、端”同步推进,都是加快媒体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对于身处全媒体时代的党报党刊来说,能不能紧跟时代大潮、创新融合发展,既是成与败的博弈,更是存与亡的考验。为此,办报办刊人要抓住媒体行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规律,挖掘自身优势、用好技术红利,力争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勇立潮头、行稳致远。

  认清历史方位,把准时代脉搏

  互联网作为划时代的工具,推动着我们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这也就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过去传统媒体曾经掌控的“舆论主场”成为众多跨界者涌入的“舆论广场”,不少传统媒体的覆盖面、影响力下降,引领、主导舆论的作用日渐式微。

  这是一个通融互联的时代。“通”,就是互联互通,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物理界限逐渐消弭,沟通交流成本大幅降低;“融”,就是整个世界的多元要素融为一体,交织叠加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这是一个自由发声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手握小喇叭、人人拥有发言权,是全媒体时代的鲜明特点。互联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输出观点、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监督者,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可能是事件发展走向的影响者。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多样,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新闻客户端,每天每时都在不间断推送信息,为了博取关注度、点击量,不少媒体从标题到内容都是绞尽脑汁。但总的来看,有用的信息少,无用的信息多;深度的信息少,片面的信息多;出新的信息少,重复的信息多。

  这是一个即时互动的时代。互联网具有高效、便捷、快速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都可以围绕同一主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这种即时互动的深度广度,在一定范围内会推动形成话题热度,甚至会引领舆论走向。

  发挥传统优势,走出认识误区

  毛泽东同志曾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共产党是要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党报党刊历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引领舆论的主流阵地。身处全媒体时代,党报党刊人既不能“自命清高”,也不应“妄自菲薄”,要清醒认识自身价值作用,从容应对风险挑战。

  一是能提供权威信息。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党报党刊手握的是“金话筒”。虽然在信息发布上很难再做到“独家”“首发”,但我们依然保有“权威”“准确”的优势。比如,与全局性关键性工作相关的动态信息,与受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服务信息等,受众习惯以党报党刊作为官方权威来源。

  二是能输出主流观点。思想是媒体的最高境界。全媒体时代,渠道可以改变、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但思想观点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改变。理论评论作为党报党刊的旗帜和灵魂,是最有力的思想武器。面对观点立场多元多样、噪音杂音相伴而生的网络时代,党报党刊理论评论的强化思想引领、守护舆论底线的功能更加凸显。

  三是能生产优质产品。全媒体时代,快速传播也可能“传播失真”,观点表达也可能“观点极化”,传递情感也可能“情绪泛化”,舆论场上的这些新变化恰恰说明:信息繁杂,优质内容依旧是稀缺资源;人声鼎沸,畅销产品依旧是刚性需求。党报党刊在信息获取、资源占有、人力调配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必须在生产优质产品上下功夫、花心思、见成效。

  在认清自身价值作用的同时,还要克服三种认识误区:

  一是平台越大,影响越广。有着“金字招牌”的中央主流媒体也不是每篇报道都拥趸无数,反而很多流传甚广的网络爆款都是来自资深专业自媒体。党报党刊人要认识到,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是产品,叫不叫好,平台起着关键性却不是决定性作用。

  二是块头越大,分量越足。篇幅与分量相关,却不一定成等比。毛泽东同志亲自执笔的新华社通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短短100多字却气势磅礴,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篇。党报党刊人要把目光更多投向党委关注的重点、基层反映的难点、群众关切的热点,用简洁凝练的笔触真正写出有高度、有深度、有锐度的重磅作品。

  三是点击量越多,含金量越高。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要追求点击量,却不能唯点击量,要有流量思维,更要有精品意识。要想吸引读者、留住用户,靠“博眼球”“搞噱头”是无法管长远的,必须围绕受众习惯的语境语态,在传播机制、模式、内容、表达上下功夫,力求产品“颜值”更高、品质更优、传播更广。

  守牢主流阵地,创新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党报党刊在全媒体时代的生存发展之道,一方面要按照政治家办报办刊要求,牢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守好主阵地;另一方面也要紧跟时代特点、创新融合发展,努力生产出更多接地气、冒热气的优质媒介产品。

  放下架子,主动迎合时代融入时代。迎合是一种姿态,融入是一种状态。身处全媒体时代,党报党刊人要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以体验为重点、以服务为突破,推动媒体融合由物理叠加向化学反应转变。要在争取“获客”上下功夫,树牢用户思维,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学会站在读者的角度去生产媒介产品;要在用户“日活”上下功夫,优化使用体验,实现精准投送,提升专业性互动性服务性,最大限度吸引读者、留住用户;要在数据“算法”上下功夫,探索建立智能化工作平台,集信息采集、处理、交互、管理、发布、备份、检索等功能于一体,精准掌握读者需求、分析梳理热点话题等。

  内容为王,以优质的产品打动人影响人。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新闻产品最根本的还是思想的表达、观点的输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客观上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逼着我们只能向深度发展。事实上,现在不少新媒体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一些精心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每篇文章都是按照学术论文的标准去打造,有摘要、有引文、有参考文献,内容旁征博引、逻辑严密。党报党刊也要坚持调查与研究、记录与见证、观察与思考,用好重头报道、重要策划、重点专栏、重大典型,努力生产出更有思想深度、更有政治高度、更有人性温度的优质产品。

  增强本领,做到有“几把刷子”,会“十八般武艺”。一位知名记者曾说过,科技的发展,看似降低了信息传播者的门槛,却并不意味着降低了职业新闻人的素质要求。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理论性、专业性都很强,这就要求党报党刊人不仅要有“指尖”之力,达“刷屏之效”,更要有“笔尖”之功,能“妙笔生花”。党报党刊人要在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功夫,除了要具备过硬的采、写、编、发“一条龙”生产能力,还需要提高独立策划、分析、研究的综合素质,力争成为“拿起笔会写、拿起相机会拍、拿起话筒会讲”的复合型人才、全能型选手。(李乐 作者系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报社助理记者)  

 

责任编辑:王 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