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我们做好网上的理论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他媒介形式相比,视频具备更强的现实感和说服力,理论宣传视频佳作频出,满足了广大网民对理论学习的需求。本文从三个角度探讨理论宣传报道视频的特点。
作品时长维度。在融媒体时代,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成为增强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互联网移动化传播场景中,短视频呈现出的主体多元化、体量轻量化、角度生活化等显著特征,有助于增强理论宣传报道效果,但“碎片化”的视频表达,理论阐释的内容是否到位、逻辑是否严谨,是考验理论短视频质量的重要标准。在理论学习场景中,理论长视频报道,基本以讲座类为主,也涉及政论片等作品,单期作品时长基本在半小时左右,从报道实践来看,微观的理论问题以三期以内的体量基本能讲清楚,宏观的理论问题可以采用系列报道的形式进行深入的阐释。但是,长视频的理论报道,如何避免“听者不爱、说者无奈”的痛点,让“高大上”的理论变得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例如,在文案撰写中增加一些叙事手法,以典型人物、热点事件引起受众共鸣,在视频呈现上丰富视觉素材,增加互动环节提升受众参与感,这些做法都值得尝试。
素材应用维度。网络环境纷繁复杂,理论宣传视频作品在网络空间中发挥着弘扬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能够为受众提供充足的信息增量和情感增量。其中,素材技术的应用,对于理论宣传视频作品能否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至关重要。当前,随着5G技术的普及,短视频成为网民日益依赖的内容产品,它以生动形象的片断性呈现、多元化素材包装,满足了网民多样化需求,同时借助于点赞、评论等技术的应用,推动用户之间形成互动,增强媒体与用户之间的黏性。素材技术的应用,要考虑到视频类别的特性,注重主次之分。理论宣传短视频作品要注重素材的移动化特性,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并通过创新性的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短视频作品的交互性。而政论片、讲座类等体量较大的理论宣传视频作品,则应在制作策划期就充分考虑视频素材的特性,在视觉的呈现、音乐的铺垫等各方面,服务于视频中理论宣传内容的表达,避免对理论阐释的干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格局正发生深刻的改变,我们应顺应趋势以数字技术赋能视频的制作,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理论宣传视频。比如,利用数字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数字化并内置于视频中,既提升理论宣传表达的生动性,又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脚本内容维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传播方式如何变化,最终吸引人的仍然是传播内容本身。理论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把透彻的理论讲清楚。脚本撰写者对理论的理解有多深刻、行文有多生动,受众对理论宣传视频作品的接纳就有多顺利、理解就有多透彻。所以,要进一步提升网络的理论宣传报道水平,理论宣传报道更接地气了,作品才会变得更有“灵气”,受众才容易理解。在理论宣传视频脚本撰写中,我们要对照政策理论,通过小切口讲清大道理、用大白话讲透大理论,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可感的数字来增强内容的亲和力。在脚本撰写中,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调研了解不同群体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找准各类群体的理论需求,确定撰写的侧重点和切入点,从作品面对的受众所关心的事情讲起,让不同的群体对作品有共情、受启发、得收获。(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