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早在2019年,他就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会议,部署推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这一重大文化工程。2023年6月,他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专门主持召开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考察位于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浓郁的文化情怀,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始终怀着珍视崇敬热爱之情,就繁荣发展中华文化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亲自谋划推动了文化建设领域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这些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和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之后,150多年来,世界上近200个国家建立了上万个国家公园。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可以说是一项新事物,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固定和成熟的模式。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都是围绕一个宏大的历史文化主题,在广阔的地理空间上,通过主题的凝聚和线性的串联建设一个整体化的国家公园。经过几年的探索,虽然在公园建设的目标原则、空间布局、保护管控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但具体到体制机制、运营管理、项目评定等方面,还缺乏可操作性的规范标准,尤其是在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内涵和功能定位上,还没有清晰而明确的界定。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明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涵和定位,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功能定位、内涵外延上来说,国家文化公园最核心的内涵是国家定位,最鲜明的特色是文化属性,最终落脚点是公园建设。
突出国家定位,展现整体性的国家民族意识
大运河与黄河、长江、长城、长征一样,是中华文明的标识性符号,其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历史上,大运河凝结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本身就是融通南北、天下一统的充分彰显,体现了中华文明持久的生命力。今天,大运河传递的是中国价值,塑造的是国家认同,更是弘扬伟大时代精神、建设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载体。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国家工程,是对中华文化作出系统性梳理之后的创新性创造性建构,是中华文化主体意识的深层次表达,强调的是在整合各种历史文化元素后,突出体现整体性、共同性、持续性的国家和民族意义。建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这一重大决策背后的战略谋划和深邃考量,深入提炼中华文化的民族认同、国家价值、世界意义,集中打造中华文化标识,把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进一步坚定全民族文化自信。
聚焦文化属性,贯穿历史与文化的脉络经纬
文化不仅是传说故事,也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内化在一个民族血液中的视野格局和行为规范。流淌两千多年的大运河,所创造和滋养的文化,蕴含了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和谐共生、传承永续的精神智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情感性格,塑造了今天中国人看待自然、看待世界、看待自我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坚强决心、拼搏勇气和家国情怀。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历史工程、文化工程、创新工程,需要根据相关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点,在推进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展示大运河文化的时代特征和精华,使之成为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一张亮丽名片。建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蕴含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通过展现文物遗存的文化、弘扬历史凝练的文化、活化流淌伴生的文化,系统展示这些文化标识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这座公园里不断绽放大运河的文化光彩。
着眼公园形象,建设新时代人民幸福公共空间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其落脚点必然是“公园建设”。公园是公共空间,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进出、自主体验、自在感受的场所。但国家文化公园又不同于普通的市民公园,也不同于某种主题的游乐园,她不仅服务于游客,更服务于大运河沿线与之发生关联的所有人,应当成为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的共同家园。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人民工程、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既需要保护和展示好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河流廊道、文物风情和城乡肌理,更需要通过精致管理和日常维护,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一个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旅游、生活与休闲、知识与情感、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多维空间。建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必须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突出活化传承、合理利用、开放共享,把宝贵的运河资源、生态格局、乡土风貌、民俗韵味传承下去,把“诗”和“远方”留在脚下,让人们在乡土情和烟火气中链接记忆、唤起乡愁,触发情感共鸣。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传承发展高度深刻认识把握大运河文化内涵价值,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引领,按照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有机融合的原则,加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利用水平,全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首先要推动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高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深入研究把握大运河文化的鲜明特色,全面系统阐释大运河彰显的中华文明特性和时代价值,让大运河“流动的文化”更好地赓续历史、融入当下、流传后世。其次要突出国家层面的政策规范和规划引导作用,需要制定完善《国家文化公园法》《大运河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国家层面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总体定位、基本思路、建设布局、具体要求,建立明确的建设、运行、监管体系和成效评估机制。第三要构建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调动社科界研究力量,推动成立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加大国家社科基金支持力度,加强大运河文化的系统梳理、整体研究、深化阐释,把握好大运河持续的历史演进过程、广阔的文化地理空间、丰富的社会文化构成和鲜明的时代价值。第四要健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制机制,需要根据“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要求,在国家层面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整体谋划、系统推进,统筹协调发改、文旅、文物等部门,在重点建设省市成立相应实体化管理机构,统一行使建设运行和宣传推广等职能,形成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扩大影响的强大合力。(邓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