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形势严峻 伊玛堪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源还在于“急需保护”上。 统计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有20多位杰出的伊玛卡乞发;到了20世纪末,还有吴连贵等5位大师级人物;现在,能用赫哲语进行交流的只有二十来人。同为“赫哲族伊玛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吴明新和吴宝臣的区别很能体现这一艺术的窘况:75岁高龄的吴明新能自如地现场发挥,但52岁的吴宝臣只掌握了8段伊玛堪。吴明新和吴宝臣是亲叔侄,伊玛堪都传承自吴明新之父吴连贵。 “现在,伊玛堪家族传承的机制已经难以维系,社会传承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分管非遗工作的佳木斯市文广新局纪委书记胡大伟看着敖其赫哲族村新村说。新村是佳木斯郊区采用政府补贴形式打造的旅游村,希望通过文化旅游开发,改善当地赫哲人的生活,活态传承赫哲族的渔猎文化。“我们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现在除了少数做专业渔民,大部分人从事种植业、手工艺业。”敖其村村委会主任葛宝华说,“但赫哲人不会回到过去的渔猎生活的,那只是我们的历史。传承,不是重复。” 据葛宝华介绍,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赫哲族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本夏天打鱼、冬天狩猎的环境已经不存在了。特别是整个民族人数稀少,已经难以培育语言环境。“不过,我现在也能唱上几段伊玛堪了。”葛宝华正在积极学习赫哲语,他担任了吴明新在敖其村开办的伊玛堪传习班的班长,每周六学习一次。他12岁的儿子跟着学,成为班里最小的学生,而班里年纪最大的学员是67岁。 “刚开始没有人学赫哲语,因为大学不招赫哲语,工作也没什么用,甚至没人讲。我们挨家挨户去做工作,让他们来学习祖先的文化、语言。我们还不得不掏钱给他们买笔买本,让他们来上课。”吴明新说起语言传习的艰难,颇是伤感。刚开始时,他甚至自掏腰包租房子传习;后来,资金紧张的佳木斯市文广新局把会议室腾出来给吴明新传习。吴明新在佳木斯市文广新局和敖其村的两个传习班,共有50多个学生。“现在他们大多能说100多句赫哲语,唱两三段伊玛堪。”吴明新说。 居住于佳木斯市区的吴明新经常和其他地区的赫哲族老人沟通,记录伊玛堪,也记录赫哲语。“他们年纪也都大了,如果我们这批人走了,那赫哲语也没人教了。现在的学习者,进行简单的日常沟通可以,稍微深入一点的交流就不行了。”吴宝臣很认可叔叔的这些话:“当年爷爷(指吴连贵)可以连续唱几天几夜,比如1979年参加完全国少数民族歌手大会回到家里就即兴唱伊玛堪。我们现在都只会片段,新创的也往往不符合赫哲语倒装的逻辑特点。” 景堤完整参与了伊玛堪申报急需保护非遗名录的工作,对伊玛堪研究颇深、感情也颇深。她对伊玛堪可能出现的改变传统倾向,忧心忡忡。“正在兴起的以商业为目的打造的伊玛堪说唱,存在不适当改变民间传统的倾向。” “由于目前伊玛堪尚未找到合适的生产性保护方式,保护措施只能是记录式、研究式等,民间保护热情不高,政府也会遭遇缺乏专业场所、经费的困难。”宋宏伟是个很低调务实的领导,他更愿意谈问题而不是成绩。宋宏伟对伊玛堪颇为关注。当副厅长时,他分管非遗工作;伊玛堪申报名录时,他挂帅申报工作,并亲力亲为。 保护传承艰难 对伊玛堪的保护,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1979年,黑龙江成立了伊玛堪抢救小组。此后,吴连贵、尤树林、葛德胜、尤金贵、吴进才5位大师联合收录了伊玛堪完整的说唱艺术形态,留下数百万字关于赫哲族渔猎文化的文字资料。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非遗工作的巨大进步,对伊玛堪的保护、传承也进入了快车道。2005年,“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被列为全国25项重点保护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赫哲族伊玛堪”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吴明新、吴宝臣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文化部同意“赫哲族伊玛堪”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非遗名录。2010年3月,“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正式申报列入该名录。经过4轮的修改磋商,今年10月,“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最终推荐草案向全球公示;11月,该项目进入急需保护非遗名录。“名称原来是赫哲族伊玛堪,大会通过时改成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将艺术特点很明确地表达出来了。”景堤郑重地解释。 在申报急需保护非遗名录的准备过程中,朝戈金、张庆善、祁庆富等业界知名专家给予了无私的帮助,无参照范本、时间紧迫等困难被景堤等人一一突破。景堤迄今念念不忘提交文本最后几天的一个场景:北京一个普通宾馆不大的房间里,宋宏伟背靠着写字台,黑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张国田趴在床上,腿骨折的景堤把腿搭在床上,其他工作人员散坐在床边,由宋宏伟口述、张国田执笔、众人讨论,拟定最后文本。“能申报成功,每个人都不可或缺。” 列入名录后,宋宏伟、景堤都没有松懈。“6年的履约期需要我们努力的地方很多,我们非遗中心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省文化厅将我们中心确定为伊玛堪说唱的保护单位,下拨的资金就要专款专用,更要用到实处。”景堤听说佳木斯市郊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马金凤拉着葛宝华准备成立伊玛堪艺术团以增强敖其村旅游吸引力,正准备考察后下拨合适的扶持资金。 “我们有压力。”宋宏伟直言不讳,“但是有文化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有方方面面的努力,我们相信可以担负起保护、传承伊玛堪的责任。我们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和我们一同承担起这一责任。”宋宏伟已经打好了今后6年里抢救、保护、传承伊玛堪的腹稿。这些措施包括完善保护规划,成立专家委员会,完善立体式保护模式,建设伊玛堪说唱传习所,建立生态保护区等。 地方政府已经展开了行动。 同江市2001年开始在三江口广场修建了赫哲族博物馆,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渔村修建了赫哲族民俗村,并通过在街津口、八岔两个民族乡建立伊玛堪、鱼皮制作技艺、赫哲族婚俗等传习所。上海世博会上,同江市民族歌舞团上演了伊玛堪片段《希尔达鲁莫日根》、赫哲族舞蹈《月亮里的姑娘》,赢得一片赞许。该市的街津口中心校坚持多年在假期开办赫哲族伊玛堪讲唱班、语言版、舞蹈班等,今年暑假更是吸引了78名孩子学习。“有些家长听着听着,也进了教室。”担任暑期班伊玛堪老师的吴宝臣说。 记者从同江市非遗保护中心的一份文件上看到,在未来几年,同江将通过多种方式保护传承赫哲族文化。一是建立完整的伊玛堪传承人数据库,二是依托即将建设的赫哲族非遗研究挖掘保护中心设立赫哲族非遗资料库,三是恢复赫哲族生产生活环境,四是选拔科班和民间专业人士等对之进行研究。“我们局还要组织所有传承人体检,已经落实了。因为保护、传承非遗,还是要落实到人上。”同江市文广新局局长王建新介绍。 更多的赫哲人已经加入保护、传承的行列。吴明新依旧奔波在哈尔滨、佳木斯等地教授赫哲语、伊玛堪,学生越来越多;吴宝臣组织了一个伊玛堪艺术团在街津口赫哲族民俗村外的饭馆驻唱,有一定经济收益;28岁的敖其村民伊春林已经会唱三段伊玛堪,还准备继续学习;25岁的美术系毕业生解永亮是赫哲族鱼皮画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年收入过10万元……此外,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的6位年轻人,也继续为伊玛堪的抢救、保护、传承而努力;佳木斯市郊区文广新局局长纪万和还是会经常跑到敖其村,督导村民们的学习进度;胡大伟还在为佳木斯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落实、完善而奔忙…… “赫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奔涌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我们应该以这样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去做好这份工作。”宋宏伟说。(记者 简 彪 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