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技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乡风民俗间顽强生存
发表时间:2012-01-13   来源:光明日报

  歙县徽雕——行知学校探索传承新方式

  唐开元中,徽墨歙砚始有盛名。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歙州砚谱》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黄山山脚下,坐落着行知中等职业学校。

  22岁的制砚学徒吴宝鑫正拿着凿子跟师傅学习在砚台上雕花,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块近2米长的砚石。18岁的胡王勇正凿刻一块木雕,在他背后放着师傅和他共同完成的屏风《老子出关图》,柏树质地,人物神情怡然,屏风部分高30厘米、宽40厘米,价格大约在1万元左右。

  行知职业学校于2007年与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徽雕艺术培训基地,还在国内首创了包括歙砚、徽墨、徽州三雕、陶艺、篆刻等专业在内的非遗传习基地。学制三年,2010年和2011年毕业了两批100人左右,一部分进入本地的徽雕企业,有的去了外地,去东北的学生每月底薪在7000-8000元,另外还可以拿计件报酬。

  学员们时不时地停下手中的活,和我们交谈几句,相比过去祖祖辈辈师徒传承的模式,行知学校现在这种教学方法,让他们很满足。他们说,以前跟师傅当徒,先得白干几年才能挣到钱,现在学习期间就可以挣钱了。学校请了书法老师和国画老师来教课,还能学到其他文化知识,大家在一起还可以互相切磋。

  “他们又接了个大订单,有人订了一幅11米长的《富春山居图》,”行知学校校长助理江晓晖介绍,“在我们这儿,技术好的徒弟跟着师傅干活,一个月大概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学校的这种师承方式比老式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要好,不仅可以学到真本事,毕业了还有证书。”(记者 单三娅 韩 寒)

  专家点评

  典型案例反映典型问题

  马盛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记者的这篇探访式的报道读后让人十分感动,报道朴实、真实,探访的非遗事项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是一种对待民间乡土文化和乡土文化持有者的尊重与关爱。文中探访的项目是目前我国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典型案例,项目生存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也都是目前非遗保护中的核心问题。

  生产性传承,就要有传人保技艺,生产出来的产品还得有一定的市场。目前要解决生产性非遗项目保护与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手工生产品价值的认识,在消费习惯上树立“手工至上”的理念;二是生产性项目自身也要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在生产实践中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三是政府层面需加大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尤其是目前制约生产性项目发展中的融资、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

  文化部为了推动非遗生产性项目的保护,在去年开展了示范基地建设,已命名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组织专家完成了相关扶持政策课题研究,目前拟出台对非遗生产性项目保护的指导性意见,旨在加大对此类非遗的保护力度。

责任编辑:桑小婷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62003&encoding=UTF-8&data=AAcMswAAAAcAAB7qAAAAAQBJ5omL5bel5oqA6Im65oCn6Z2e54mp6LSo5paH5YyW6YGX5Lqn5Lyg5om_OuWcqOS5oemjjuawkeS_l-mXtOmhveW8uueUn-WtmAAAAAAAAAAAAAAALjAsAhQ3zzaI4ucUGV2EfAvMtjgiUyFf2AIUKjeIYd6d4ZJBoAEE2WxvCbavk0o.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62003&encoding=UTF-8&data=AAcMswAAAAcAAB7qAAAAAQBJ5omL5bel5oqA6Im65oCn6Z2e54mp6LSo5paH5YyW6YGX5Lqn5Lyg5om_OuWcqOS5oemjjuawkeS_l-mXtOmhveW8uueUn-WtmAAAAAAAAAAAAAAALzAtAhUAhi0YrhbLawL1xAbrBLAsSQw_8ocCFBX6Oo5O9hqZaWNcfe9nnADxsB1T&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