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的民俗学情缘
发表时间:2012-01-16   来源:光明日报

 

  萧 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所教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兼中方会长。

丁聪给钟敬文先生画的人物像

  钟敬文(1903—2002),20世纪中国民间文化界的学术大师。在80余年的学问生涯中,他亲手建立了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两大学科。在他晚年,还以少有的学术自信,倡导建立中国民俗学派。钟先生是一位挚爱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爱国感情的学者与诗人,思想学术的纯正与诗歌散文的精彩,成就了先生特殊的人格魅力。我们今天常读先生遗著,他的思想、学问与人生的情趣成为影响与促动我们进步的精神动力。

  今年1月10日,是先生去世十周年的日子,此时我们更加怀念我们的敬文先生。下面让我们追随钟先生足迹,作一次民俗学的学术追思之旅吧!

钟敬文与陈秋帆伉俪(上世纪30年代)

钟敬文与民间艺术表演者亲切交谈

  与民俗学结缘

  “五四”在钟敬文心中播下了挚爱平民文化的种子。钟敬文常说“五四”是他的乳娘,他是“五四”的儿子。

  钟敬文先生,原名谭宗,一字静闻。广东海丰人,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海滨小镇的平民人家。1919年,年仅16岁的钟敬文就读于海丰陆安师范学校。这时“五四”的春风吹到了岭南,“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耽爱古代诗词与小品的少年钟敬文来说,犹如启智的惊雷。他在后来回忆说:“五四的智慧醒觉运动把我的心眼撞开了。”“五四”在钟敬文心中播下了挚爱平民文化的种子。钟敬文常说“五四”是他的乳娘,他是“五四”的儿子。重要的是“五四”使他“把生命与整个民族、国家联系起来,并开始了一条新的学艺之路”。

  当时钟敬文与同学们一道宣传演讲,抵制日货。正是这样的人生实践,使钟敬文对国家和社会有了实体感觉。1922年在陆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成为小学教员。但钟敬文不满足糊口的职业,他渴求精神滋养,他将微薄的薪水节约下来,汇寄到上海、汕头等大城市去购买新文化、新文学的书刊。

  这一时期他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对民间文学发生兴趣,他丢开了手中的子曰诗云等文人文学(虽然这是他一生的私爱),关注身边的口头文化。他在海丰家乡起劲地搜集民间故事、民歌、民谣,家里的嫂嫂、邻居老伯、店里的工人都成为他访问的对象,他将搜集来的民间文艺材料进行整理之后,投寄到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当一些人讥之为“破铜烂铁”的野生文艺公然刊登在中国第一学府的校刊上时,对于这位热情洋溢海滨的少年来说,不仅是鼓舞,而且意味着此生将与民众的文化结缘。1924年起,钟敬文陆续在《歌谣》周刊等刊物上发表了《读〈粤东笔记〉》、《南洋的歌谣》和《海丰人表现于歌谣中之婚姻观》等有关作品,这是钟敬文在民间文化领域的最早成果。

  与早期中国民俗学运动

  郁达夫对钟敬文的散文有很高的评价:“清朗绝俗,可以继周作人、冰心之后武。”

  地方的偏僻,环境的狭小,使急切地盼望新知的钟敬文,感觉到寂寞与苦闷。一次偶然的机会,钟敬文终于走出了故乡的逼仄,来到了华南的大都市广州,钟敬文获得新的人生机缘。1924年开始,在岭南大学半工半读之余,钟敬文利用图书馆开始了民间文化的研究工作,他整理了《粤风》等民俗文献,并结识了冼星海、刘乾初等进步人士,开始阅读包括《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给《少年先锋》写稿。1927年秋,钟敬文在顾颉刚的介绍下,转入中山大学,担任中文系助教并教预科的国文。这是钟敬文学术生涯的重要开始。

  当时在北京大学从事歌谣研究会与风俗调查会的骨干人物如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等南来中大,他们觉得应该继承发展在北方开始的重视平民文化的新的学术事业,而年轻的钟敬文更是满腔热情,他积极的参与并组织相关活动。他协助顾颉刚等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民俗学会,倡办民俗学讲习班,并讲授歌谣专题。编印《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及民俗学丛书。对民俗学这门研究民间文化的新学问极力进行宣传与推进。在那些大牌教授的支持下,负责实际事务的钟敬文,是早期民俗学运动的重要分子,他经常是身兼编辑、校对、联系印刷等事务,忙得不可开交,忙得有滋有味,因为这是他喜爱的事业。在广州期间,钟敬文出版了《荔枝小品》、《民间文艺丛话》和《民间趣事》等文艺与学术专集,在文艺界、学术界崭露头角。

  次年的夏天,正醉心于学艺进步的钟敬文,遭逢了涉世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打击,早就对进步学者不满的假道学校长,借钟敬文经手付印的《吴歌乙集》中有“猥亵”的语句,而将他解除教职。但他并没有沉沦,在钱塘江潮水高涨的时候,钟敬文应朋友刘大白之邀,乘船到了杭州,任职于浙江大学文理学院。

  西湖秋色安抚了这位远来的异乡游子,催发了他的文学情思。在杭州,钟敬文除了在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任教外,曾热心于散文、小品的写作,出版了《西湖漫拾》(1929)、《湖上散记》(1930)等散文集,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郁达夫对钟敬文的散文有很高的评价:“清朗绝俗,可以继周作人、冰心之后武。”钟敬文的散文创作成就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此后的钟敬文没有沿着文学的道路前行。他没有忘记“五四”的精神滋养,没有忘记自己研究草根文化的使命,在文学与民间文化的两条道路的比较中,钟敬文选择了后者。

  更为重要的是,钟敬文在浙江开辟了民俗学研究的新天地。他在杭州团结了一批爱好民俗学的同志,与娄子匡一道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编印了《民间》、《民俗学集镌》及民俗学丛书,继续推进民俗学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术研究。在杭州时期,是钟敬文学术上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不仅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写下了多篇民间文学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至今仍然为学界所引用),而且注意吸取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同外国同行建立学术联系。一时间杭州成为继北大、中大之后的民俗学研究重镇。钟敬文在杭州还写下了《中国民俗学运动歌》(1930),为这首歌谱曲的是当时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主任、著名音乐家程懋筠教授(他是国民党党歌作曲者)。钟敬文在中国民俗学运动歌中写道:“这是一座壮大的花园,里面有奇花,也有异草”,号召大家来耕耘,虽然今天比较寂寞,但“有一天她定要惊人地热闹”!这一天才般的预言在今天的中国神奇地应验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钟敬文等老一辈开创的事业在今天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为了直接吸取国外文化理论的滋养,1934年,钟敬文毅然放弃优厚的教职,东渡日本求学深造。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研究院,钟敬文成为一名出色的研究生,他每天伏在那九层楼的图书馆里,耽读着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著作。如他自己形容像老牛进了菜园,埋头享受难得的佳肴。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64726&encoding=UTF-8&data=AAcXVgAAAAcAAB7wAAAAAQAb6ZKf5pWs5paH55qE5rCR5L-X5a2m5oOF57yYAAAAAAAAAAAAAAAuMCwCFBvdOsDaxpknvQT_wRdDEgRrdMKxAhRjF8Aqre1CMKoBcQuvtIxQj0bbl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64726&encoding=UTF-8&data=AAcXVgAAAAcAAB7wAAAAAQAb6ZKf5pWs5paH55qE5rCR5L-X5a2m5oOF57yYAAAAAAAAAAAAAAAuMCwCFCg_4iDAOHZZEQ1mERmELy6sc1e0AhQy1_wk9b6T9xyqBp2yz9pMMJPt1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