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俗是最有特点的,图为被称为东北十大怪中的嘎啦哈姑娘爱(左)和大缸小缸腌酸菜。 在俗语中,将说假话、空话和大话称为吹牛皮;妻子的父亲不叫岳父而称泰山;千金指的不是钱而是出类拔萃的男子或少女……3日,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由兴波做客长春文庙文昌阁,在“国学大讲堂”公益讲座中,为市民带来《刨根问底—— 有关中国民俗与文化的趣味问题》的精彩讲座,他用通俗的语言将这些民间经常应用的俗语用简洁、生动、形象的例子一一道来,两个小时的讲座让300余名听众大呼过瘾。 民俗文化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许多耳熟能详、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词语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中,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天。 由兴波认为,民俗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使它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所以民俗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悠久和文明,更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 “吹牛皮”最初是指吹气囊 “‘吹牛皮’来自西北方言,古时是指将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渡河,而并非现在所指的说假话、空话和大话。”面对这个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口头禅。由兴波解释说,在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时,在黄河上游一带,水急浪恶,难以行舟,为此当地的人们常用牛、羊皮制成筏子渡河,它是由几个形状像袋子的牛皮口袋连结而成,使用时用嘴将皮筏吹起来,于是那时就有了“吹牛皮”一语。 那么“吹牛皮”是怎么演变成现在形容说假话、空话和大话的呢?由兴波认为,过去“吹牛皮”无疑要用足够的力气,所以那时人们常对光说空话的人说,有本事你就到河边吹牛皮去。后来,人们可能就把那些爱说空话大话和假话、夸大其词的称之为“吹牛皮”了。 半斤八两一直沿用到1959年 “半斤八两”在现在有差不多的一层意思,其实在古代半斤八两源于16两一斤制。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由兴波认为,要说明古代度量衡单位,需要追溯一下我国古代度量衡的起源。最初,人们都是以自然物体,如用黍、粟或以人的体重、身长、手指关节的长度等,作为长度、重量、容量等的基本计算标准的。秦国统一度量衡之后,规定重量单位的换算是: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唐代又重新规定了重量单位: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这种换算关系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民国时期,在保留古代计量单位的同时,又增加了“公制”单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同时实行“市制”与“公制”两套计量单位,其中“市制”单位1斤=16两。1959年政府规定1斤=10两,并沿用至今。 “二百五”竟然有特殊的出身 现在,我们常把说话不正经、好出洋相的人叫称“二百五”。可追溯前朝,这个“二百五”不仅有它特殊的出身,还真有一定的笑料。 由兴波在翻阅史料时发现:战国有一丞相叫苏秦,在齐国被人刺杀。齐王很恼怒,可又抓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悬挂城门上,贴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赏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分?”四个齐声回答:“每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由此言传到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