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初七,陇南市西和县、礼县,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几天,对这里的妇女来说是最为隆重最为盛大的日子,这就是乞巧节,当地人或叫“唱巧娘娘”,有些书籍也叫“七夕节”或“女儿节”。 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巧是一种流传很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在陇南市西和县、礼县人的习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灵称之为“巧娘娘”。妇女特别是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虔诚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在每年的同一个时间请巧娘娘下凡来。相传,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夜晚,是天上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女子,凡间妇女便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乞求天上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因此,直到今天,这里的妇女上到年逾古稀的老人下至稚气尚存的小学生都有绣鞋垫的传统。在祈求心灵手巧的同时也期盼爱情、婚姻和谐幸福。 乞巧民俗在当地由来已久,规模盛大,持续的时间超过所有的庙会。庙会一般为四天四夜,而乞巧民俗有七天八夜、也有七天七夜的,且内容繁多。整个乞巧过程分为坐巧、迎巧、送巧几个阶段。坐巧,商定将巧娘纸糊像请在谁家,谁家就成为巧娘娘窝子。 农历七月初一,有的地方为农历六月三十,举行迎巧仪式。刚刚忙完夏收的妇女们穿上节日盛装,排列成队,载歌载舞去村边或城郊宽敞地带,将巧娘迎到坐堂。从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进行乞巧活动。妇女们连日歌舞,并且到相邻的村子互相拜唱,谓之拜巧。 所有曲调节奏明快而自由奔放,每唱一曲,必以“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迎(请)下凡”句收尾。唱词虽有传统成句,但大多数为感时应景抒怀的即兴之作,泼辣大胆,痛快淋漓,同时伴有自编或传统的舞蹈。最有意思的属于“跳麻姐姐”舞,双脚交腾,甩臂拍手,强烈奔放,类似原始部落的舞蹈。跳到兴奋之时,往往浑身颤抖,不能自已,是乞巧过程中最具神秘文化元素的民俗现象。 农历七月初六早上,妇女们盛装列队,先到附近的神庙寺院祭神,然后到井里或山泉中迎取回第一桶水。接着凑份子会餐,等待晚上进行转饭仪式。姑娘们将取来的水倒进盆中,掐下早已育好的“青芽”投进水中,以灯光折射到盆底的投影图像,预测巧拙,卜看前途,谓之“照瓣卜巧”。照花瓣时,姑娘们唱着:“巧娘娘,快给我姐妹赐花瓣,赐双巧手会绣花,花儿红来叶叶繁。赐给我一副巧心眼,做的饭菜馋神仙。赐个阿家懂瞎好,赐个女婿懂人言。”一直唱到深夜。 农历七月初七送巧这天最为热闹,送巧的时间到来了,通过多天来的跳唱,妇女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加深,跳唱进一步默契,不管同伴之间还是与巧娘娘之间都有些恋恋不舍,一直跳唱到下午太阳快下山时开始送巧。送巧时妇女们手端香烛,请几个小伙子抬着巧娘娘纸像,整装列队送到曾迎接过巧娘娘的地方,以依依惜别之情齐唱送巧歌。一边跪拜高唱一边焚化巧娘娘纸像,有些妇女甚至会痛哭着惆怅回家,整个乞巧活动才告结束。 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西和县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2008年,乞巧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沈文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