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春龙抬头 土地复苏
发表时间:2012-02-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歌谣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豫北)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淮安)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淮安)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

  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

  二月二,炒蝎子爪(即炒黄豆),大娘婶子给一把。(济宁)

  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过三天。

   二月二——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对二月二这个传统节日常常忽略过去。而生活在农耕社会里的古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对季节的变化尤为敏感。二月二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云兴雨作,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人用“龙抬头”这一豪放的形象表现大地苏醒带给人们的震撼。农民们要耕种锄刨,开始新的一年的生产了。

  对于今人来说,二月二这个节日带给我们一个讯息,那就是春天来了,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到来的标志。古人还把这个节日命名为踏青节、挑菜节、花朝节、春龙节,用种种活动来迎接春天,在这一天去郊外踏青、赏花,品尝春天新鲜的蔬菜,如李商隐的诗《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一派花柳初萌蜂蝶欢舞的怡人景象,人们来到郊外,体会和风送暖、万物复苏的春意。白居易的《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写“龙抬头”这个节日的情景,春雨绵绵,草木一新,骑着马穿着轻衫的年轻人纷纷出游,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人们的快乐融洽的气象。宋代张耒的《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久将松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写的是宋代二月二挑菜节的习俗。每年二月二这天,诗人都要采来青菜烧一锅肉菜汤。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只好坐在家中,回忆故乡菜园中那生长旺盛的蔬菜,仿佛又听到引来春水的辘轳的声音。这种“挑菜”的风俗,始于唐代,唐代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就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到了宋代,这种风俗更加盛行。每年春二三月,百草生发,人们便纷纷到郊外挖来野菜,或到园中摘取新菜,生食或做成菜肴,这样既可尝到鲜菜的美味,又能讨到发财的吉利(“菜”“财”同音)。

  古人在二月二这一天还盛行吃春饼(即龙鳞)、吃面条(即龙须)、吃饺子(即龙耳)、吃爆米花等等,还有剃头、接女儿、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忌针刺龙眼等习俗,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馈赠。私塾先生则多在这天收学生,以占鳌头;娃娃们则在朗读:“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以求将来学有所成,吉祥如意。古人通过吃、游、打扮等种种形式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寄托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种种习俗在今天成为符号彰显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每一个节日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希冀。春天带来万物的生机和活力,万象更新,作为一年中春天的开端,二月二给我们带来对新生活的期望和向往。让我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感受春天,品味春天,珍惜这大好的春光,发扬光大龙的精神,做意气风发的龙的传人。(杨鸥)

责任编辑:桑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