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春节记忆】烛影摇红的年
发表时间:2012-01-16   来源:工人日报

漫画/赵春青

  儿时的年,屋外也许有凛冽的北风,也许滴水成冰,关于寒冷的记忆,却淡若无痕。清晰摇曳在星空下的是那温暖的红。三五成群的孩子,每人手里提一盏小红灯笼,红色的烛光在黑暗里晕开,漾出一波一波的笑语欢声。

  轻薄如纱的红纸是灯笼的外衣,硬纸做的底片中心插一根纤细的红烛,烛红跳跃着,舞蹈着,如我们欢乐的心。这样的灯笼,集市上买,不过一两毛钱;若是父母做,材料只需三五分。

  扫完房子,祭完灶神,乡亲们开始备年货,舍不得给孩子买鞭炮,红灯笼总不能少。一只折叠着的薄薄的红灯笼,一小包纤细的红烛,浓缩了孩子们一年的期盼。夜晚,点燃一根小小的烛,小心翼翼拉开折叠的灯笼,快乐和满足的光影便摇曳着,从轻薄的红纸内溢出来。村里的长街窄巷,一盏盏灯笼摇,映着欢声,漾着笑语。村里的年,一天一天,被这烛影摇红。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日子清贫,春夏秋冬,难见肉的影子,只有过年,可以称上三两斤鲜肉。卖肉的只有国营食品公司一家,村里人攥着攒了一年的钱,为排队买肉犯愁。我父亲在食品公司上班,备年货的日子,乡亲们踏破了我家的门。东家要三斤五花肉,西家要两斤里脊,也有条件好些的,要几斤排骨或一只前腿儿……每日天黑,父亲下班回家,自行车后座总沉甸甸的。乡亲们已在我家说笑了一会儿,大家帮父亲卸下尼龙袋子,抬进屋,打开口,鲜猪肉的红就成了电灯光下最惹眼的颜色。父亲专心地分割着,称量着,一条儿一块儿的肉,从父亲手中递出。孩子们随大人来取肉,于是我家屋里院里,亮着许多盏红灯笼。那馋人的鲜肉的红,随着摇曳的红色光影,伴着满足与欢喜,从我家小院出发,进入村里的家家户户。我家剩下的肉常是边边角角,顾不上吃晚饭,亏点儿钱的事,也每每发生。可是,父亲母亲因能帮乡亲们这点儿忙,脸上更添了情暖的欢喜。

  家家称回的鲜肉,要等除夕才肯吃,炒菜、炖菜、包饺子,怎一个香字了得?没有冰箱,就冻挂在屋檐下或冷藏在院内的大缸里,有了这一条儿一块儿的红,年就有了些油水儿。夜晚,我们提着红灯笼任那烛影摇的时候,长辈们忙着准备过年的主食。红豆馅被蒸进粘豆包,平日少见的白面蒸出各种吉祥的形状,和黄米年糕一样点缀上喜人的红枣。

  到了除夕,烛影摇出的快乐已漾满整个村子。家家户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处处可见喜庆的红:饱蘸幸福和希冀的红对联;倒贴的红“福”字;“出门见喜”、“抬头见喜”的红纸条;孩子提前换上的新衣,最抢眼的是欢喜的红;“年年有鱼”、“喜鹊登梅”、“五谷丰登”的新年画,主色也是耀眼的红。

  除夕夜,尚不知有电视这种电器,大人们包饺子,我们依然提着红灯笼,在夜空下晃,说啊,笑啊,过家家,烛影在困倦的眼里朦胧起来,才恋恋不舍地回家。梦中,依稀有灯笼晃,烛影摇。迷迷糊糊,远远近近的鞭炮声响起,又一个简单红火的新年就开始了……

  如今的故乡,寻常的日子,都比我儿时的年富足百倍。回望儿时烛影摇红的年,贫苦中盈满的欢乐,勤奋中孕育的希望,正是如今红红火火,美好幸福的起点。(王继颖 河北高碑店)

责任编辑:桑小婷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64415&encoding=UTF-8&data=AAcWHwAAAAcAAB7rAAAAAQAz44CQ5LiD5Y2B5bm05Luj55qE5pil6IqC6K6w5b-G44CR54Ob5b2x5pGH57qi55qE5bm0AAAAAAAAAAAAAAAuMCwCFEMsL-y6_o-zjg6HOOoD7simDXhAAhR7xPJWvsod4wi9l5MTy9ut-rq9c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64415&encoding=UTF-8&data=AAcWHwAAAAcAAB7rAAAAAQAz44CQ5LiD5Y2B5bm05Luj55qE5pil6IqC6K6w5b-G44CR54Ob5b2x5pGH57qi55qE5bm0AAAAAAAAAAAAAAAuMCwCFC53egzrLa_O2TZ6xYebkMdZiUXAAhR9u19MGOv10m7Df6TgZMmmnO4QWg..&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