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平台、演出市场、资金投入、新人新作,样样都缺 广西民乐团的成员挤在逼仄的会议室排练。人民日报记者 谢振华 摄 【阅读提示】 时近年关,又是演出市场的旺季。大麦网显示,近期将有44场独奏音乐会、34场室内及古典乐演出,其中民乐各2场;“中票在线”网站显示,今年12月至明年7月正在售票的演出有197场,其中民乐演出21场,演出场次少,地方民乐团的演出更是鲜见。 在当今时代,少有人能欣赏民乐的中国式写意;市场的“短腿”拖慢新人新作涌现的速度,资金投入的缺席令推广平台难寻,很多民乐团的生存已陷入恶性循环。“曲高和寡”的民乐团该何去何从? 日前,记者走进广西唯一一家职业民乐团——广西歌舞剧院民乐团,对其生存现状进行探访。 广西民乐团演奏员李红端坐谱架之前,屏住呼吸,按弦、拉弓,闭目、摇曳,马骨胡动听的旋律随即淌出,与琵琶、扬琴、中阮、竹笛等交相应和,一曲欢快喜庆的《壮乡春早》便充满房间。闻曲如见事,一幅春早人勤、鸟雀鸣叫的春耕图,跃然浮现眼前。 “《壮乡春早》是我们的保留曲目,逢演必奏。马骨胡是广西壮族特有的乐器,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强。你刚才听到的鸟叫声,就是它发出的,惟妙惟肖吧。”聊起民乐,与二胡、马骨胡相伴30多年的李红有说不完的话。 可谈到民乐团的近况,李红却兴奋不起来。正如广西歌舞剧院分管民乐团的副院长张瑞和所说,“排练、演出场所严重欠缺,乐器陈旧老化,新作佳作缺乏,演奏员青黄不接,对接市场能力不足”,民乐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窘迫】 “刚毕业的小伙子,一个月只有七八百元,怎么能留得住人” 11月25日,南宁市民主路广西歌舞剧院,李红和同事们正在为近期的一场演出排练。与优美的乐曲并不相称,排练的场地太过逼仄,摆下古筝、扬琴等“大家伙”,更显拥挤。“我们没有专门的排练场,只能征用这间会议室了。”民乐团团长赵艳说。 张瑞和说,近年来,传统曲艺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广西民乐团也不例外,乐团演奏员已从鼎盛时的近40人缩减至现在的15人。而在一个大型民乐团中,仅二胡手都应该有20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们的‘黄金时期’。人多、声部齐全,团里新作频出,演奏技艺精湛,整体实力在全国也排得上号,能搞大型晚会,人才梯队也合理,老中青结合,充满了朝气。”忆及乐团昔日辉煌,赵艳不胜唏嘘。 “民乐团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财政出50%,剩下的院团自己想办法。我是国家一级演奏员,相当于大学正教授,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就2000元出头。而刚毕业的小伙子,一个月只有七八百元,又没有住房。你说,怎么能留得住人?”赵艳说,今年就有几个“好苗子”,作为文艺特招去了待遇更好的单位。 10月下旬,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召开,乐团获邀为参会的中国及东盟各国领导人演奏。按演出需要,古筝要排前面,这可把陈剑霞急坏了:她的古筝一角早有磨损,以往演出排在后面,前面有遮挡,倒无伤大雅,这次要在如此重要的国际场合“穿帮”了,怎么办?情急之下,陈剑霞用谱架遮住古筝的“伤疤”,“家丑这才没外扬”。 “作为专业民乐团的演奏员,我们演出用的乐器,有一半都是私人的,‘私器公用’。”赵艳颇为无奈地说,“谁能想到,我们在为各国元首演奏时,拿着的是自家的乐器?” “民乐团至今还‘活着’,本身就是个奇迹。”张瑞和说,“可以说,是大家用对民乐的执着和热爱,在苦苦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