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她——赛珍珠 每年10月,中国文坛总会热闹一番,围绕着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或者记得,在70年前,有位曾长期生活在中国的美国女作家,以中国农村题材的作品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她,就是赛珍珠。 她把中文作为第一母语 记者曾查过许多资料,发现不少人竟把名妓赛金花与赛珍珠扯在一起,其实完全不相干。 赛珍珠的父亲赛兆祥是美南长老会的传教士,1887年来到中国江苏镇江,随后北上前往清江浦传教。他的夫人卡罗琳在中国共生了四个孩子,有三个都死于当时无法防治的“热病”,于是她被送回美国西弗吉尼亚休养,其间她生下唯一长大的女儿——珀尔·赛登斯特里克,英文原名中有珍珠的意思,所以赛兆祥把她的中文名字叫赛珍珠。1892年10月,赛兆祥夫妇带着4个月大的女儿回到清江浦。后来,赛兆祥调往镇江,赛珍珠就在那里长大成人,学会了汉语,然后她母亲才教她英语。她从乳母王妈、家庭教师孔先生及小伙伴那里获得了许多有关中国民风民俗的知识。1907年,赛珍珠离开镇江前往上海和美国学习。她在美国的大学里主修的是英国文学和心理学,而她的论文却是有关中国。1914年,赛珍珠在美国获得了学位之后,又回到中国镇江,任教于崇实女中。1917年嫁给同样在中国传教的农业专家约翰·洛辛·布克,并随丈夫到安徽各地。这段时期的生活使赛珍珠对中国农村与农民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她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后来,布克到南京金陵大学任教,赛珍珠就在那里一边教授英国文学一边开始了写作。
《大地》三部曲奠定了赛珍珠的一切。1931年出版后,《大地》在美国好评如潮,销量飙升,成了全美畅销书并很快被译成德、法、荷、瑞、丹、挪等文字出版。 她以中国题材获诺贝尔奖 赛珍珠的写作开始于1922年,当时,五四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赛珍珠认为,这是“现代中国的一股新生力量”,将会释放出“被压抑了许多世纪的能量。”她的第一部作品是写她母亲的传纪《流亡者》,书稿完成后压在箱底,但经过战乱,被赛珍珠发现幸未遗失时,她已成名,这本书也就成了她的第七本书。赛珍珠的第一部小说是《东风·西风》,她意识到自己投稿极为困难,于是就在一本从地摊上买来的《投稿指南》中发现一位经纪人,就把书稿寄给了他,经纪人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被纽约的一家出版社接受。《东风·西风》在赛珍珠的作品中并不重要,但是在她的写作生涯中却举足轻重,因为这给赛珍珠带来写作《大地》的勇气。 而如果没有《大地》也就没有赛珍珠,《大地》三部曲奠定了赛珍珠的一切。1929年赛珍珠把书稿寄给了书商,书商大喜,立即答应出版,但建议将书名《王龙》改成“大地“之类的名字,这样才“扣人心弦而且浪漫”。1931年,当赛珍珠收到装帧精美的样书时,《大地》在美国已好评如潮。销量飙升,成了全美畅销书并很快被译成德、法、荷、瑞、丹、挪等文出版。书商也从负债累累一跃而成纽约著名的出版社。书商还和赛珍珠签约,承诺出版赛珍珠今后所有的作品。 《大地》1932年获得普利策奖,1937年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引起轰动,给她带来巨大荣耀。193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她。赛珍珠成了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是用英语写作中国题材获此奖的西方作家第一人,这个第一至今仍是唯一。诚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评语”所言:“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同时,对《大地》的指责也随之而来,与荣誉相比,这种指责给赛珍珠的震动更大,几乎超出了她的忍耐,有美国的,也有来自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但赛珍珠没有公开回击,而是在若干年后才在她的《自传》中予以披露。从中可以看到诺奖使赛珍珠的文学事业达到了顶峰,但由获奖所受到的攻击给她心灵造成的伤害,多少年后都没有痊愈。 她把《水浒》推向了世界 赛珍珠在南京除了教书、写作,还要参与社会工作,会见中外各界人士,忙得不亦乐乎。在举行孙中山奉安大典期间,赛珍珠让中国驻美大使施肇基博士和为孙中山遗体作防腐处理的泰勒博士住在家中。徐志摩、梅兰芳、胡适、林语堂、老舍等人都曾是她家的座上客。也是在赛珍珠收到《大地》样书不久,南京遭到特大暴雨,长江溃堤,南京被洪水包围,赛珍珠骑着马去参加救护工作。当洪水退去的时候,她也没考虑自己的书出版后的命运如何,更没想到自己已经成功,而是着手把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翻成英文。 赛珍珠对中国小说有着极高的评价。她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致谢词便是以《中国小说》为题的,她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小说一样,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知道《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之作”。 赛珍珠之所以选定《水浒》来翻译,既有艺术上的考虑,也有“政治上”的因素。《水浒》的口语化文字对中国小说史具有深远的影响,赛珍珠对这种文字风格很是赞赏。而小说的政治内容对她的吸引力则更大。她十分清楚,“中国历史上的起义人士不管属于哪一种人,也不论他们持有什么信仰,无一不喜欢《水浒》”。赛珍珠认为小说的主要矛盾是“老百姓和腐败的官府之间的斗争”。在赛珍珠眼里,梁山一百零八将类似于英国中世纪追随罗宾汉的绿林英豪,他们并非存心造反,只是受环境逼迫,万般无奈之下才揭竿而起的。他们是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公民,所反抗的是邪恶的势力和无道的社会。赛珍珠曾一直为找不到《水浒》贴切的译名而苦恼,她先后试用过《侠盗》、《义侠》等名,但自己都不甚满意。直到出版前不久,她突发灵感,想到了《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于是在纽约庄台公司1933年出版这本上、下两卷的译著时即以“All Men Are Brothers”为名。这是《水浒》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在美国很是畅销,从中国杀将过去的这批“梁山好汉”,一下子就“窜”上了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俱乐部”的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