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沙漠里的战斗》《红日》《南昌起义》……著名导演汤晓丹执导的战争题材影片让几代人的血液为之沸腾。从1933年成为电影导演起,至1988年拍摄个人最后一部电影 《荒雪》,汤晓丹一生执导电影近50部,其中的经典战争题材作品让他得到 “银幕将军”的美誉。“银幕将军”在生活中却是温润若水,为人谦逊、处事平和,深受同事、后辈、演员、观众的爱戴和尊敬。1月21日晚,汤晓丹导演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102岁。斯人远行,银幕之上的炮火枪声、人性之美,银幕背后的导演风采、君子风范,永远留存影史和观众心中。 上海和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初生于福建安华的汤晓丹幼年侨居印尼,十岁回国。他自小喜欢电影,银幕上美国西部牛仔赶牛奔跑让他喝彩,卓别林的滑稽表演让他忍俊不禁。1933年,身为天一影片公司布景师的汤晓丹,意外得到一次执导影片的机会,拍摄了处女作《白金龙》。这部影片让20岁出头的汤晓丹一炮打响,电影之路从此越走越宽。新中国成立后,汤晓丹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导演。他曾撰文写道:“上影是我生命的摇篮。我的大半辈子生活在上影人的关爱中,我的大部分影片也是在上影完成的。在我心里一直认为我与上影同行是鱼水情,血缘亲。” 102岁高龄的汤晓丹在世时几乎是中国“第一代”导演中硕果仅存的代表,他属于上海导演的谱系,又带有大半部中国电影史的缩影。从时间坐标系来看,汤晓丹的电影创作横跨了1930年代初到1980年代。从空间地域坐标而言,汤晓丹既是中国内地导演,也在香港地区拍过电影。从作品类型而言,汤晓丹尝试过古装片、商业片,新中国成立后,拍了战争片、传记片,还有《不夜城》这样的类型片。他是中国电影史上少数几个长期保持创作活力的电影人,他的电影成就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在国人对电影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后,更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刻画人性成就“银幕将军” 观众对汤晓丹最深刻的记忆是他拍摄的一系列军事题材电影。这位从未侧身行伍的布衣导演被人们冠以“银幕将军”的美誉,主要原因不仅是他把战争戏拍得精彩,更在于汤晓丹擅长刻画战争环境中的人情与人性。上世纪50年代初,汤晓丹拍摄《渡江侦察记》时,军事题材电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能向观众展示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剧情中有一处情节,正要表现战士吴老贵为掩护战友而英勇牺牲的场面。汤晓丹没有被此难倒,他为人物精心配置了一个重要道具——一只酒壶,在前面的剧情中做了充分的铺垫,不时让人物把酒壶拿出来嘬上两口。观众在银幕上没有看到吴老贵中枪倒地的动作,但看到了那只酒壶被抛在了杂草丛里,瓶口张开,几滴残酒从中汩汩涌出。 这样一个镜头向观众传达出一种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的浓郁诗情,可谓不着痕迹,尽得风流的神来之笔。汤晓丹以镜头语言含蓄完成了对牺牲的情感渲染。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渡江侦察记》大获成功。据当时的统计,这部影片在全国上映周期长达半年之久,观众人数多达1733万人次,创下当年国产片的最高观影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