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洪鸣,女,1957年5月生,中共党员,上海第三十三棉纺织厂退休职工。10多年来,邹洪鸣带领一家3口累计捐款捐物超过50万元,累计献血121次、42000多毫升。她热心公益,积极参与医院引导、认养植树和义务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她同丈夫每年元月都会向社会慈善机构捐款,捐款数额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逐步增多。
风雨无阻志愿情
凌晨4:50分,邹洪鸣拎着一只袋子,在黎明前走出家门,去她服务的瑞金医院北院做志愿者。看到邹洪鸣的身影,认识她的患者或家属都朝她围上来。7年来,邹洪鸣天天如此,或者在服务台,或者在自动挂号机前,为前来求医问药的患者提供帮助。
邹洪鸣从小就喜欢帮助他人,工作后也一直热心慈善事业。她说:“我活在世上就是要把慈善事业当工作来做。”她不喜欢空讲,喜欢脚踏实地。丈夫回忆道:“记得她当时一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新闻就急得想哭,她急,我也跟着急。她甚至还说要去汶川,当时都没想太多,我们就决定干脆把几个月攒的工资都拿出来捐给红十字会。”当时他们拿着七拼八凑而来的3000元匆忙赶到红十字会。气喘吁吁的她直到亲眼看完工作人员将善款收下,才慢慢松了口气。邹洪鸣说:“我当时就在想,晚一天,灾区的孩子可能就少吃一顿饭,我们少吃不要紧,他们真的耽误不起。”
雷打不动开门红
每年元旦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邹洪鸣一家都雷打不动地到社会慈善机构捐款。平常,邹洪鸣夫妇只要有钱就会捐,不过,新年就不一样了,他们总要捐出一大笔钱。这是他们家与众不同的“开门红”。
前几年,邹洪鸣夫妇开年捐款的数额一般是3000左右。不过最近几年,这对夫妻的“开门红”数字变大了,捐款都是1万元。早在2004年,邹洪鸣就从一家棉纺厂下了岗。下岗后每个月的失业生活费只有290元,而他爱人的月薪也不过800元。邹洪鸣说:“当时家里没有钱,我们就把儿子的压岁钱拿出来。虽然我们没有钱,但是我们有饭吃,有房子住,而灾区的人最需要我们帮助。”从那以后,他们全家人就有一个约定:每年都向社会慈善机构捐赠一些钱,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邹洪鸣曾多次自信满满地说:“有人告诉我,我这些年做好人好事至少花了50多万元。有这么多吗?我自己没有统计过。如果真有这么多,可见我多么富有。”
不求回报作贡献
踏进邹洪鸣的家,拥挤的空间里,最显眼的“家具”是一堆红彤彤的荣誉证书以及奖杯、奖状等。有绿化部门发颁发的树木绿地认养证书、有社会慈善机构颁发的捐款证书,还有全家人不计其数的献血证明。邹洪鸣指着旁边的大纸箱说:“平时证书是装在3只大纸箱里,满满的。具体数字真的没有统计过,太多了。”邹洪鸣一家还在嘉定区内一座公园里认养绿地和树木,每年花费约6000元。10多年来,他们全家累计认建认养900棵紫藤树、2300平方米绿地。邹洪鸣说:“看见一家人的名字都写在树木的铭牌上,我们会感到很开心。只要是无利可图的事,我们都会争着去做。”
邹洪鸣还是嘉定红十字“红泥巴”戏曲队队长。平常她会带着她的戏曲队到社区和养老院“巡演”。她的“红泥巴”戏曲队连续14年举办送戏进楼组,观众累计达1万人次。为建沪剧社团,邹洪鸣曾自费3万多元购买服装、道具;每逢端午,邹洪鸣都自掏腰包,给社区和福利院的老人们送上8000多个“爱心粽”。包8000只粽子是个很大的工程,她要请50多个阿姨连续包两天。这项善事,邹洪鸣一做就是10多年。
邹洪鸣说:“我们的计划是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来做公益,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善举,带动身边人。向社会奉献的爱心是可持续可再生的,只要我们乐于奉献,爱心就永远都捐不完。”(责任编辑:周胜武 胡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