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Object]
丁宝祥、潜巧菊
浙江
丽水市
两代人自觉守护旧址80年 只为先烈的一句话
发表时间:2023-08-22来源:浙江省文明办

  丁宝祥,男,1936年10月生,浙江省缙云县双溪口乡双溪口村村民;潜巧菊,女,1946年6月生,浙江省缙云县双溪口乡双溪口村村民,二人系夫妻。只因革命英烈雷克坚临别时的一句话,丁家两代人接力寻觅、守护,坚守革命遗址——丁家老宅80年。如今,丁家老宅已经成为革命遗址纪念馆。老房子里,陈列着烈士曾用过的东西,贴满雷克坚等人革命事迹的宣传资料,每年参观量2000多人次。丁宝祥说,守住丁家老宅,不单单是守住那一段与雷克坚同志相关的红色记忆,更是对那份精神信仰和理想信念的传承和弘扬。丁宝祥、潜巧菊曾获“浙江好人”等荣誉。

  为了先烈的一句话 两代人自觉守护80年

  丁家老宅是中共缙云县特别支部机关旧址。1939年9月,中共缙云县特别支部书记雷克坚住进了丁家,在缙云南乡开展地下革命工作,直到雷克坚奉命调离缙云。因为离开时一句“我还要回来的”的承诺,丁家一直守护着他曾用过的房间、被子、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然在寻找着雷克坚。直到2017年,才得知了雷克坚已在1943年8月被国民党杀害。2017年7月,雷克坚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丁宝祥的父母也已去世。丁宝祥、潜巧菊夫妇毅然接过父母的接力棒,用心保护丁家老宅。

  我还要回来的

  丁宝祥家的院子,东厢房的窗户下,一张八仙桌上摆着一盏洋油灯、一个笔筒,房内,纵横摆着两张床,深蓝色的苎麻蚊帐打着补丁,蓝底白花的土布被面,包着松软的棉被。柱子上糊着的报纸泛了黄,仔细辨认,是1939年的。说起这间房里的物件,丁宝祥总是滔滔不绝:“这是雷克坚同志从杭州带回来的报纸。”丁宝祥介绍,“这个房间是雷克坚、陈觉、钭炳荣三个人住过的,80多年来我们一直保存着他们睡过的床和棉被……”

  1939年9月,丁家住进了三位客人:雷克坚、陈觉、钭炳荣。雷克坚对外的身份是国民政府“省战时特产合作社工作队缙云工作组组长”,实则他是中共缙云县特别支部书记。居住在丁家大院的日子里,雷克坚三人与丁宝祥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40年4月,雷克坚奉命调离缙云。临行前,他对丁宝祥的父母丁文升夫妻说,“我还要回来的,还住那个房,还睡那张床,还盖那条被。”听了雷书记的话,丁文升含泪郑重地点了点头。

  我们一直等他回来

  这句话,成了丁家的牵挂。此后,他一家四处打听雷克坚的消息。全国解放后,丁文升更是通过各种渠道,打听雷克坚的下落。哪怕是“文革”风暴席卷祖国大地,丁文升家受到牵连,仍然没有放弃寻找。丁文升夫妇相继去世后,儿子丁宝祥遵从父亲的遗愿,继续守护诺言,寻找雷克坚。1958年,他到溶溪信用社参加工作,微薄的工资除了补贴家用,很大一部分用于寻找雷克坚等三人。丁家遵从丁文升立下的规矩:家里雷克坚他们住过的房间,睡过的床,用过的家具,谁都不许挪用和丢弃,必须保持原来的样子。扫地、洗被、拆被,藏被,铺被,与过去一样。三张床的天蓝色土布印花被单、床单洗得干干净净,折得整整齐齐,月月不变,年年一样。

  英雄就在我们家

  每到秋天,丁家大院的菊花总是开得特别的盛,一盆盆菊花摆满整个院子,争奇斗艳。丁宝祥说,他的家人,都会很用心保护丁家老宅。特别支部八十周年时,他栽了80盆花以示庆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院子里放了100盆菊花;今年秋天,院子里将会盛开102盆菊花。和婆婆一样,潜巧菊会把雷克坚睡过的棉被经常拿出来晾晒,东厢房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家人已住在了毗邻的楼房里,老宅就腾了出来,专门作为纪念雷克坚等先烈的旧址纪念馆。

  “老房子没人住容易破败,每年都要检查一下屋漏。”早些年,丁宝祥都自己爬上屋顶修补屋漏,上了年纪后,子女不让丁宝祥登高了。夫妻俩只能请师傅来,为了保持原来的风貌,每年自掏腰包买来老式黑瓦,对老房子进行修缮。

  一批批党员、干部、群众从四面八方慕名前来,每年参观量达2000多人次。而丁宝祥则一遍遍地叙说着革命故事和革命历史,从未感到些许疲惫。“这里就是我的家,只要有我的家人在,就会一直好好保护这些革命历史遗存。”对丁宝祥而言,守住丁家老宅的革命纪念遗存,不单单是守住那一段与雷克坚同志相关的红色记忆,更是对那份精神信仰和理想信念的传承和弘扬。(责任编辑:高晟寒 凌晨)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