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华,男,傈僳族,1953年4月生,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塔城镇响鼓箐村民小组村民。28年来,余建华行走在深山峡谷间,为保护滇金丝猴奉献着青春和热血。余建华先后获得生态文明建设标兵、云南十大环保杰出人物等荣誉。
“一周跑烂一双鞋”
滇金丝猴是世界上栖息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在中国,它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在余建华这里,它们更像是他的家庭成员。余建华说,颠金丝猴群也是以家庭为单元的动物群体,猴群采用一夫多妻的家长制结构。在余建华所居住的国家公园的内区,这里共住着9个颠金丝猴家庭的50多只猴子。根据这些猴子的不同特点,护林员们分别给这九个家庭取了不同的名字,“大个子”“红脸”“断手”等。
1995年4月,随着白马雪山保护区的成立,在当时维西县林业局的组织下,余建华和其他同事开始在萨玛阁原始林区寻找野生滇金丝猴,他们翻山越岭,每天走十几公里山路。雨天,山间云雾弥漫,能见度仅几米,他们就在大树、岩石下躲雨,浑身湿漉漉的;遇到下雪天,山间积雪经常没过腰际,崎岖的山路更是难行。终于,1996年3月底,余建华和同事们在德维交界的萨玛阁原始森林中发现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约300只。经过10年时间的追踪保护,余建华还组建了由响古箐百姓组成的响古箐滇金丝猴护猴队。
每天早上5点,余建华都会背上已经准备好的松萝等金丝猴爱吃的食物,徒步上山寻找猴群。背上给金丝猴准备的食物足有二三十斤重,但70岁的余建华却能在山上健步如飞。一身跟树林分不清颜色的迷彩服,加一双胶鞋,就是他的全部装备。“跑得多的时候,一周烂一双鞋。”余建华说。
“我更想让猴子高兴”
如今,余建华一直在响古箐带领护猴队完成展示群的日常管养工作,并积极配合保护区完成滇金丝猴野外种群的监测工作。清晨,他把守护的滇金丝猴从夜宿点招引到观猴点,给它们投喂松萝,迎接上午来参观的游客。如果猴子精神状态不好,他会立即联系附近的野生动物救护站。游客散尽猴群进入午睡,他赶紧扒拉几口饭。待到夜幕降临,所有滇金丝猴上树休息了,余建华才下山回家。第二天一早,猴子还没醒,他就又来到猴群边。
余建华说,游客们能看到的猴子,就是目前他们投食的这50多只猴子,其余的400多只猴子在公园的外区,他只能在一个月中出去两三次,去“查看它们是否安全”。做了20多年保护工作的余建华也很矛盾:“游客多了,猴子肯定更不自在了。但如果看不到猴子,游客又不高兴。对我个人来说,我更希望猴子高兴。”此时,他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障猴群的稳定和增长。
一如既往守好栖息地
现在猴群跟护林员们已经习惯了彼此的存在,余建华说,虽然说很辛苦,但是几天见不到猴子,他会感到“全身不舒服,吃不下睡不着”。农忙的时候,护林员们会倒班去给金丝猴们投食,即便是大年初一,也是风雨无阻。而金丝猴们似乎也是充满了灵性,“村民的庄稼,猴子们从不破坏。”余建华略带骄傲地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截至目前,在余建华及其护猴队守护下,响古箐滇金丝猴展示群先后出生了130只猴宝宝,成活率85%以上,并分5批次放归野外85只滇金丝猴,很好补充了野外猴群数量。目前整个保护区内的滇金丝猴数量已超过3000只,这与余建华他们的辛勤付出分不开。
让余建华倍感欣慰的是,虽然参与护林和保护动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儿子余中华在丽江打工多年后回到家乡,加入了他一直从事的工作。余中华说,自己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这个工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地理解了父亲的选择。
从事滇金丝猴保护的这些年,余忠华曾协助过课题研究、参与过滇金丝猴栖息地调查、解救过被盗猎者的铁丝扣夹伤的两只滇金丝猴,也当过解说员,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滇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在保护滇金丝猴的这条路上,余忠华希望能永远走下去:“我自己也非常喜爱滇金丝猴这个物种,我希望我能够一直保护下去。”(责任编辑:高晟寒 刘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