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 Object]
李进福
甘肃
定西市
马铃薯研究所所长扎根一线20多年 带领乡邻用“金蛋蛋”致富
发表时间:2023-08-23来源:甘肃省文明办

  李进福,男,1963年10月生,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研究所所长。李进福20多年如一日,专心耕耘在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工作上,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出的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为定西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李进福曾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

  不畏艰辛创业 事业发展初见成果

  强力进取,矢志不渝。这可以说是李进福的人生写照。李进福是甘肃武山人,农校毕业后分配到甘肃农业厅农技总站,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国外的马铃薯原原种繁育技术。

  1996年,李进福贷款5万元创办了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经营非常困难,员工对马铃薯脱毒原原种一无所知,国外生产经验由于生产成本极高,研究所条件所限,难以照搬。一年下来,经历了脱毒苗受污染、无土栽培产量低、土传病害危害大等诸多问题,到年底也没有做出几粒微型薯,研究所经营陷入困境。面对这些困难,李进福没有退却,带领员工们开始试验,潜心研究,逐年解决了试管苗污染、日光温室栽培试验、试管苗定植成活等问题,原原种产量大幅增加,定西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谈起当初的困难,李进福说:“我们做的是开创性的工作,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只有自己摸索,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扎根一线耕耘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

  随着微型薯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销售市场越来越大,马铃薯原原种的质量已经成为马铃薯企业生产的根本,现在国内市场也要求马铃薯原原种的土传病害接近零。为了做到这一点,李进福带领定西马铃薯研究所从网纱隔离、石棉瓦隔离,到现在的高架苗床隔离,用了6年时间。2017年微型薯生产已全部实现了与土地隔离的目标,加之无土基质一季一换,生产的微型种薯实现了土传性病害为零的突破。除此之外,椰糠基质等国际领先的栽培技术皆被应用于马铃薯生产中,而这无一不是李进福数十年心血的结晶。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喷灌,从质蛭石无土栽培基到国内首创椰糠栽培马铃薯……李进福总结出一套马铃薯原原种高产离地栽培管理规程,马铃薯种薯本土化生产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生产的良性循环。目前定西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已建成连栋温室和雾培室1座,日光温室和温网室260座,培育种薯多达103个品种,市场流行的品种有20多种,生产企业达到30多家。

  坚持诚信经营 推动品牌走向世界

  2009年3月,一位朋友提到种薯出口事宜。“土耳其从荷兰等国家进口种薯,如果能打开这一市场,对我们发展很好。”李进福很感兴趣,对自己生产的种薯质量也非常有信心,决定一试。但当年国家对出口企业的要求非常严苛,外包装用的纸箱,也要由具有进出口资质企业生产的纸箱,并提供纸箱原材料的检疫证明,包括印刷油墨等的相关证明。成本之高、手续之繁杂,让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感到承受不了,甚至考虑到放弃。但是李进福诚信经营的理念让他不能放弃,一旦接了订单,特别是来自国外的订单,绝对不能随意毁约。通过多半年的努力,几经周折,李进福终于找到了符合条件的纸箱合作企业,也经过了甘肃省动植物检验检疫局的检疫,首批9万粒的微型种薯顺利搭乘飞机“飞往”土耳其,当地企业反馈称中国种薯与荷兰种薯质量相同。李进福心里乐开了花,“我们具备了走出国门的技术力量”。

  岁月映照初心 致富路上不忘乡邻

  当前正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作为定西马铃薯研究所负责人,李进福肩负起推动马铃薯脱毒种薯研究升级发展的重担,他采取“龙头企业带产业进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农民进社、种植农户带土地进园”和“支部联建、产业联抓、项目联推”的“三带三进三联”模式,向易地搬迁农民以每亩120元的价格人均流转土地5.5亩,使93户搬迁户户均收入2640元。建立起“立足国内市场、辐射周边国家”的市场营销体系,推动了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打造了集高端品种、高端装备、高端技术于一体的安定马铃薯种薯繁育示范基地,带动周边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常年用工量达到160人左右,人均年可获得劳务收入2.4万元。在原种集中收获上市期间,产业园增聘临时用工50人左右,人均可获得劳务收入6000元。同时,园区还积极引导有劳动、经营能力的33户搬迁户租赁温室大棚从事创业,户均每年可获得经营性收入3万元左右,加快了广大农户致富步伐。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李进福从事马铃薯事业20多年,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带领企业在马铃薯种薯改良教技术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才,缔造了一个科技创新团队,赢得了国内外企业和同行的一致好评,擦亮了定西马铃薯的金字招牌。(责任编辑:黄舒雅 陈楚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